女“抠神”王神爱火了。在谈话类节目《和陌生人说话》中,32岁的她自述毕业9年从牙缝里“抠”出两套房,靠的是每月工资储蓄率达到90%以上——她从不与同事聚会,视奢侈品为洪水猛兽,衣服都捡朋友的穿,日用品基本不花钱,交通费全靠领券……她因此被豆瓣“抠组”奉为“大神”。节目播出后,#女子毕业9年抠出两套房#的话题还上了热搜。
与走红伴生的是争议。在网上,不少人骂她是“守财奴”、有“精神疾病”,还有人攻击她“克扣孩子、吃糠咽菜”。以至于她在豆瓣发文称“第一次被这么多人骂得手脚冰凉”。
↑不少声音表达了对这种观念的抵触,甚至攻击王神爱有“精神疾病”。
不得不说,在这事上,当事人确实呈现了与当代年轻人流行生活方式迥异的日常生活画风,“毕业9年抠出两套房”的故事标签也自带戏剧性反差,这让此事的话题性拉满。在“抠”字既容易被解读为“节俭”又容易跟“吝啬”关联的语境中,她的言行引发巨大争议,也在情理之中。
事实上,当个体行为习惯被投屏到公共舆论界面,就难免受到舆论评判:王神爱的“可持续抠法”,的确是跟那种无节制的超前消费反向而行,却也越过了低欲望生活的分寸。她的那套“省钱价值观”,跟透支型消费观念堪称背道而驰,却也不是“节俭”二字所能概括。papi酱曾在短视频中呈现“当代女性奇特消费观”——买个青菜砍了三波价还嫌贵,买个520元的新款口红却毫不犹豫,这被说成是“该省省,该花花”。相形之下,王神爱的消费观更接近于“该省则省,该花也省”:为了完成自己制定的苛刻省钱KPI,她极力压缩正常生活需求,为此甚至过上了近乎禁欲的生活。这比那些“挑战最省钱的一天”要难多了。
王神爱这样的“极简生活”值得推崇吗?答案或许是言人人殊。在我看来,节俭是好事,但这样勒紧裤腰带式的节省并不可取:抵制消费主义陷阱固然有必要,但这通向的应该是必要的节约资源、低碳生活,而不是“不该省的也要省”、为了省钱损害基本生活质量,将省钱作为生活的唯一乐趣,否则就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可就算无法认同王神爱的生活理念,我们也不该站在道德高地上对其谩骂、攻讦、大批判,甚至凭着掐头去尾的片段对她展开莫须有的攻击。
我们可以不认同她“抠到极致”的另类生活方式,但不必动辄给她扣上“奇葩”“变态”的帽子;我们可以不理解她将买房意愿刻进DNA、把房子视作生活唯一退路的观念,但无需凭着脑补出的“克扣孩子、吃糠咽菜”场景对她进行强火力输出的网暴。
“抠”未必值得倡导,但作为个体选择,没必要苛责——她抠她的,我们过我们的,又有何妨?尼采曾说过:你有你的路,我有我的路,至于适当的路、正确的路和唯一的路,这样的路并不存在。王神爱以“省”为乐,就是走自己的路,只要没踩着别人的脚,就不该被苛责。
诗歌《走在自己的时区里》中写道:“世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时区……不用嫉妒或嘲笑他们,他们都在自己的时区,你在你的!”在当下,很多人的生活图景都是:能自己做饭,绝不下馆子;能坐公交车,绝不打车;能买特价水果,就不买原价的……只不过,有些人是囿于收入,王神爱们则是有意而“抠”。这也没什么好嘲讽的。你批他们“不给消费做贡献”,那我也可以说他们跟厉行节约的倡议合拍。
更别说,王神爱的消费观深受原生家庭影响,母亲的省钱教育形塑了她的生活观念,省似乎成了她“肌肉记忆”式的选择。
她并没有把自己立于高地上去绑架别人,鼓励或要求他人模仿。她在节目中就说“人不要成为金钱的奴隶,但也不要成为抠的奴隶”,在删节片段中也提到“尊重每个人的消费观,别人消费不花我的钱和我没有关系”等。同样,他人也无权对她进行道德绑架。
说到底,我们可以臧否她的生活习惯,但也该有度,绝不能轻易滑向谩骂与网暴的那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