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看过一句话:谁的老年,不是一场血雨腥风。
再多的钱,也改变不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很多年轻人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那是父母还能走动,能够帮助儿女做家务、带孩子的时候。当父母走不动了,才知道什么是“累赘”。
家庭里,老人被嫌弃,并不是说儿女不孝顺。其中的苦,一言难尽。
作为老人,应该主动做好以下四件事,学会和儿女和睦相处。
02
第一,注重儿女的家庭和心理变化,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消除隔阂。
朋友“吉祥如意”留言说,他的母亲性格很不好,和家人说话,从来没有好口气,打电话的时候,语气生硬,似乎是在生闷气。
更可恶的是,她把家里的丑事,全部说给外人听,外人稍微安慰她几句,就高兴得不得了,恨不得住到别人家去,把心肝都掏出来,给别人看。
她常常说,外面的人有多好,别人家的儿女,多有出息,多顾家。
隔几天,外人的闲话,就传到了儿女耳朵里,多半是说,儿女多没用,多不孝顺,让儿女无地自容。
“胳膊肘往外拐”,这样的老人,真的令人讨厌。儿女长大了,怎么能够没有自尊心呢?
父母把外人当亲人的做法,无形之中就得罪了儿女,并且让两代人之间,有了语言障碍。
聪明的老人,不管遇到什么难事,在外人面前,一定会说自己家的人,都是好人。所有的情绪,都会在家里消化掉。
对儿女多说肯定的话,对孙辈多说鼓励的话,逢人便夸自家人。老人可以这样做的话,语言上的矛盾,就不存在了。
自古以来,讲究的是“父慈子孝”,而不是老人把“孝顺”两个字强加给儿女。孝顺和关爱,是相辅相成、唇亡齿寒的。
03
第二,留住一定的钱财,别全部被儿女掏空了,这是万不得已的“后路”。
儿女赡养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儿女常常会有这样的情绪:父母为什么那么自私,倚老卖老,随意摊派赡养费,极度的依赖,让人喘不过气来。
比方说,父母生了两个儿子,把大部分的财产给了大儿子,但是在养老的问题上,“各打五十大板”。没有得到财产的小儿子,心里肯定会有怨气。
另外,总有一些父母,自己身上有几十万,仍旧叫苦连天,一点点病痛,都要儿女掏钱,否则就“使劲闹腾”,到处宣扬儿女不孝顺的“铁证”。
喜欢做作的父母,难免会被儿女嫌弃。
俗话说:“靠谁不如靠自己。”
老人应该留下一定的钱财,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向儿女伸手。并且,自己身上有多少钱,家里有什么贵重物品,提前给儿女交个底。
人老了,做人要实诚,别不懂留后路,也别偏袒谁。
04
第三,学会与儿媳、女婿相处,不能“居高临下”,把他们当外人。
看过一个故事:一对夫妻结婚后,妻子常常在夜里外出,引起了丈夫的怀疑。
有一天,丈夫悄悄跟随妻子,看她到底是干嘛。
原来,妻子到小区门口,和公公婆婆一起分享“烧烤之类的宵夜”。
丈夫一直反对吃宵夜,但是妻子忍不住,也不想争吵。公公婆婆得知情况后,满足了媳妇的愿望。
家人和睦相处的秘诀,就是“彼此心疼”。
父母身体还健康的时候,不要“当长辈”,要学会和晚辈做朋友。平时多积累感情,等自己老了,就有了很多的“感情牌”。
也许,把儿媳和女婿当成自己的儿女,有难度,但是你不试一试,怎么知道不行呢?
不管多刁钻的媳妇,也是可以被感动的。只是,要找到媳妇的“软肋”。
要懂得,儿女和父母的关系好不好,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儿媳和女婿的态度。枕边风的威力,不容小觑。
05
第四,保持适当的距离,最好不要长期在一个屋檐下生活。
家庭之间,最恰当的距离,就是“一碗汤的距离”。
也就是说,从东家端一碗鸡汤,到西家的时候,还是温热的。
因为有了距离,家里的人就少了,“人多嘴杂”的矛盾,就消失了。
另外,心理、感情、观点、帮助、建言等方面,都要适当。父母不要插手儿女的婚姻问题。如果儿女受到了委屈,不要盲目指责“别人”的不是,而是冷静分析,剖析问题的根源,不偏袒任何一方。
公平公正的言语,也许儿女一时半会不会理解,但是时间长了,事实会证明这是“对的”。
家里有人说了“讨厌的话”,父母不要过分计较,记性不要那么好。如果好几年以前的话,还能复述一遍,估计这一家子,就没有办法过日子了。
生活很热闹,但要尽量平淡过。
06
俗话说:“凡事都有因果。”
儿女嫌弃父母,多半是父母以前做的事情,留下了祸根。
当你老了,要多反思自己,虽然过去的时光,不能重来,但是可以把握当前的一切,改善家庭氛围。
有一位作家说:“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一代送走一代,渐行渐远,又情真意切。”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难处,也有不同的机遇。父母健康的时候,就告诉儿女“各过各的”;父母走不动了,就和儿女商量着办,别难为情,很多话,说开了,也就不会猜忌、指责、互掐了。
在这里,也呼吁年轻人,要换位思考,别为难父母。放大自己的格局,既往不咎,孝顺就不是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