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很多人都始料未及,上海这波疫情如此严峻,会给经济社会带来如此严重的困扰。
如今疫情已历时一个半月有余,上海封城也有将近一个月,封城禁足的老百姓焦虑急躁。而在经济压力空前的背景之下,各界对上海继续封控管理也持有不同的意见。
上海作为共和国的长子,直辖市之一,全国经济中心,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长三角的龙头,汽车、医药、集成电路、先进装备等工业制造的集散地,产业链纵横交错,承上启下,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关键支点价值和枢纽地位凸显,意义非凡。
疫情造成上海停顿,不但对上海影响重大,对全国经济都有一定的冲击。据有关智库的模型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倘若上海关停一个月,全国的GDP将会下降3个百分点,可见大上海在全国经济版图中是何其重要的啊!
正因为如此,现在很多上海的工厂和企业都在呼吁能够适度放开,有序恢复生产。政府显然已经注意到了这方面的意见,倾听到了这些人的呼声,正在制定有关政策举措,通过“白名单”的方式,优先确保重点工业企业和产业供应链企业的复工复产。
4月16日凌晨2时许,著名江湖意见领袖、网络大V、《环球时报》前总编(现特约评论员)胡锡进先生在媒体上发文,就当前应该继续执行"动态清零”的高强度防疫政策不动摇、正确对待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表明了他的观点。
胡锡进说:新冠疫情冲击了我们,为抗疫而承受一些临时的经济损失,是国家做主的选择。
老胡认为:这些损失是国家为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决定接受的。国家的GDP肯定要因此下降一点,那就降一点吧,时间将会证明延续这段高强度抗疫的意义,将验证我们到底能不能彻底地能奥密克戎堵住,我们动态清零的最大威力是什么、局限有哪些,为我们提供长远的经验坐标。
胡锡进指出:中国因为抗疫损失点经济增长,不会打断国家发展的基本节奏。他奉劝国人不必为此焦虑过度,认为经济停顿在抗疫全面大胜之后会有报复性增长,会把这些损失弥补回来。
胡锡进在文中表达了自己的乐观,他坚信疫情造成的局部停顿和急躁的人心会很快稳定下来。他特别强调:抗疫应该从容不迫,不能搞得张皇失措,高速断路必然会导致新的一波乱象出来。
老胡此文一出,立即在网络上掀起一股舆论风潮,引来广泛关注,人们议论纷纷,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就目前而言,网络上不支持他的观点的人居多,不少人甚至嗤之以鼻反驳他,网络上很快就有了“批胡”的热文热帖PO出。
著名的经济学家马光远先生,就是“批胡”阵营当中最具分量的一名大V。
在胡前总编发文后五六个小时,马经济学家发帖,对老胡是针锋相对、反唇相讥地进行批驳。
马经济学家暗讽胡前总编端坐在舒适惬意的办公室里,不食人间烟火地评论社会上芸芸众生的大事小情。在他自己酒足饭饱之时,他也认为其他人也应该是酒足饭饱、衣食无忧,却浑然不了解大多数经营困难的中小微企业主的苦恼、不了解被裁员失去经济来源的上班族的压力。光远经济学家认为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对大多数普通人的生计影响是深远的,他奉劝胡前总编不要那么云淡风轻、高高在上,而应多了解民间的疾苦,多出建设性的意见。
马经济学家此帖一出,受到不少人的追捧,将近百万次的展现、点赞评论过万次。就目前的趋势来看,网络上挺马的人要比挺胡的人要多出一到两倍。
笔者认为这两位名流大V的核心观点(本质)都没有错,他们都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都对国家当前疫情造成的局部停顿表达深深的关切。
不同的是,老胡把目光投向了未来;而老马则把视线聚焦于当下。一个立足长远,一个立足眼前,两位高人论争,根本不涉及对错,只是时间先后、不同阶段的解决方案。
经济学家马光远的观点为什么比较受追捧?因为它比较讨喜、比较乖巧、比较务实接地气,有一种浓浓的平民意识和草根情怀在其中,说出了目前正在疫情困境中煎熬的人的心里话(戳中泪点),从而赢得了草根平民的芳心,包括中小企业主、普通上班族、个体经营户等。
但从长远看,笔者更倾向支持老胡的观点。
为什么呢?所谓“长痛不如短痛”,目前国家和地方的确承受着极大的经济压力,但如果以牺牲一定的经济代价来换回动态清零、彻底肃清病毒,就为将来的发展和迎头赶上争取了主动权,为经济社会打开全新的局面。相反,如果在没有实现动态清零前就急冲冲地放开,经济社会其实是在“带病运行”,要不了多久就会大规模地爆发,然后又来一波全员抗疫、全域静态管理,势必彻底打乱经济社会的运行节奏。如此反反复复、走走停停的状态,社会付出的代价更巨大,反而得不偿失!
疫后的大武汉生机勃勃
中国人讲究“韬光养晦”,还提出“因势利导”、“欲速则不达”的哲学主张。古圣先贤对待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秘诀,认为管理社会如同长距离竞跑,“快就是慢,慢就是快”的辨证关系随时都会转化。因此,笔者认为老胡的观点更加可取。必须在实现社会面彻底清零的前提下再逐步恢复经济社会秩序,这样或许可以真正“一劳永逸”。
不知道你以为如何?你是挺胡,还是挺马??欢迎分享你的高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