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明确,如急诊患者需要立即进行紧急处置,医疗机构应启动应急预案,将患者转移至专门的隔离缓冲区域,需要急诊手术的,在专用手术室立即开展手术救治。整个过程中,不得以等待核酸检测结果为由推诿拒绝、延误治疗。
16日晚,记者来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大厅外,以志愿者身份引导患者就诊和核酸采样,实地目击急诊一线患者就医情况。
刚到急诊大厅门口,一位身穿黄色羽绒服,蹲在地上的女士引起记者的注意。
“医生,她可能突发急性肠胃炎,能不能让我们赶紧进去看一下。”看着腹部疼痛难忍一直无法站立的妻子,来自闵行区颛桥镇的向先生额头急出了汗。在值班“大白”的指导和帮助下,大包小裹的向先生终于掏出手机,调出了核酸检测报告。
“您这面怎么没有48小时以内的检测结果?”面对“大白”的询问,向先生仔细查看手机才发现,中午刚做完的核酸检测还未出结果。
“您到对面核酸检测窗口做一下,不需要等待结果,凭检测凭条就能进去看诊了。”向先生带着妻子来到检测窗口。由于正是检测高峰期,看着长长的检测队伍,向先生再次慌了神。记者跟排队群众和检测人员商量:能否让他们“插个队”?
“没事,您先来。”面对焦急的向先生,正在排队的几位快递小哥主动让出一条通道。“谢谢,谢谢……”向先生边向等待的人群道谢,边手忙脚乱地掏证件、拿管子,还要不时地关切妻子:“现在怎么样啊?”
整个过程中,向先生的妻子几乎一直蜷缩着蹲在地上。勉强直起身做了核酸采样后,在向先生的搀扶下,她弯着腰通过急诊大厅的闸机。
“你好你好,我们也没有核酸检测报告怎么办?”刚目送向先生进入急诊,记者又被前来就诊的顾先生和他的妻子拦住。“我们做过抗原检测,还有居委会开的通行证,可以进吗?”
“通行证”长什么样?只见顾先生从塑料袋里掏出医保册,里面夹着一张黄色的纸张,钢笔手写的字迹因为沾到了汗水已经有些晕染:“顾xx,住xx号xxx室,因胆囊炎发作,准予放行。”纸张右下角还印有闵行区梅陇镇某居委会的红色印章。
在得知凭完成检测的凭证即可进入后,顾先生夫妇俩在记者的帮助和引导下完成采样,进入急诊大厅。
“我母亲90岁了,走路不方便,能不能麻烦您出来帮她做一下采样?”在核酸采样窗口,带母亲来急诊就医的冯先生拿着母亲柏阿婆的医保卡,小心翼翼地询问采样“大白”。
随后,一位检测人员拿着采样管走出检测室,帮助坐在长椅上的柏阿婆完成了采样。
冯先生告诉记者,因为母亲腿脚不方便,当天突然有点发热,就赶紧叫了救护车,“虽然这会儿已经退烧了,但还是想带她来检查一下——我怕她‘阳’了。”冯先生说。
柏阿婆做了一个三小时出结果的加急检测,在儿子的陪同下,在大棚里的长椅上等结果。起风了,柏阿婆说冷,从随身包裹里掏出一件毛衣,加在抓绒衣里面。
这时,一辆闪烁着蓝色灯光的救护车驶入医院,一位躺在担架上的老伯被几位身穿防护服的工作人员抬下车。在急诊室门口,医护人员迅速连接监测仪器,同时对老伯进行了抗原检测。老伯眼睛紧闭,鼻子上插着氧气管,没法说话。天气不算冷,但他依然穿着羽绒裤。
从工作人员与家属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88岁的老伯及其陪护的女儿来自静安区曹家渡街道的一个封控小区,均不持有48小时以内的核酸检测报告,因此需要移至缓冲区进行救治和观察。考虑到老伯可能需要住院,两人均需要进行一次3小时出具结果的核酸快速筛查和一次常规的核酸检测。
在检测人员的协助下,老伯在担架上完成采样后便由医护人员通过专用通道推进急诊室。
“入院的过程还是有点繁琐,我一个人要把自己和父亲两个人核酸检测手续弄好,还要拿着行李排队,但好在我父亲能提前进入急诊就医。”老伯的女儿说。
在急诊大厅外担任志愿者的这个晚上,记者观察发现,未持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报告前来就诊的患者不在少数,且多为行动不便、无法顺畅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
两位在急诊大厅门口值班的“大白”告诉记者,在每天近8个小时的值班时间里,他们经常面对类似的情况,既要做好患者的采样引导,也要做好家属安抚工作。
“我爱人已经完成检查,诊断为胆囊结石,医院安排下周一进行手术,谢谢您的关心。”深夜,记者拨通了向先生的手机进行回访。电话里,向先生向记者表示,刚到急诊时确实心里有些紧张,一方面是担心妻子的身体状况,另一方面也是担心妻子没有核酸检测报告无法及时就医。
“好在有医护人员和大家的帮助,我们能看上病。大家说让我们先采样的那一刻,我心里的那块‘石头’一下子落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