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乌克兰马里乌波尔,亲俄武装人员严阵以待。图/IC photo
俄乌谈判陷入僵局,一场决战似乎已不可避免。
俄罗斯军事电视台播放的画面显示,俄军的坦克、火炮、导弹和从基辅完成后撤和休整的部队,已开始抵达乌克兰哈尔科夫州伊久姆以北的进攻集结地。
而乌克兰军队在完成收复基辅等北部地区失地后,开始向乌克兰东部顿巴斯方向集结。乌克兰副总理韦列舒克警告称,俄罗斯恐对乌东地区发动攻击,敦促哈尔科夫、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等地居民即刻撤离。
乌东平民开始逃离,俄乌军队逆向进发,两军开始在顿巴斯交汇。
乌克兰无法决定乌克兰的命运
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表示,“从现在,从我讲话这一刻起,乌克兰已经失去了所有赎罪的任何时机。”谈判的窗口没有关闭,但俄罗斯已经对谈判不再抱有太多希望,在顿巴斯展开决战的决心已下。
普京的讲话和外界的反应也证实,俄军已经做好了在乌东地区打一场决定性决战的准备。普京直言,基辅“脱离”俄乌双方在伊斯坦布尔谈判时达成的共识,俄乌谈判陷入僵局。奥地利总理卡尔·内哈默在与普京会晤后感言,普京不会屈服,并相信制裁不会削弱俄罗斯解决顿巴斯危机的决心。
俄军在特别军事行动初始阶段,突击部队空降基辅,快速摧毁乌军军事基地和战机,兵分四路出击基辅、哈尔科夫、马里乌波尔、赫尔松,同时海军突袭了敖德萨。多路出击的同时,俄罗斯第一时间与乌克兰谈判。
俄罗斯的战略十分清晰,那就是通过快速出击,在气势上压倒对手,以最小的代价,通过谈判的手段赢取自己想要的安全目标。
但随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全方位介入,战场局势发生了变化,乌克兰也在谈判中多次反悔。乌克兰是美国操控下的一颗棋子,俄乌冲突是美国发动的代理人战争,乌克兰自身根本无法决定乌克兰的命运。
由于乌克兰的军事行动和谈判策略都是按照美国的设计展开,俄乌几轮谈判都没有取得理想效果。
美国及北约介入力度不断加大,向乌克兰援助的武器装备越来越多,俄罗斯回旋余地越来越少。俄罗斯从基辅等方向完成撤军,减少了大量军事行动,释放了和谈的诚意。但俄军在战场上的“主动调整”被乌方解读为“被动退却”,美英更是直接提升了谈判的“要价”。
俄罗斯十分清楚,美英等西方加速向乌克兰提供包括装甲车、防空导弹、反舰导弹、坦克、大口径火炮等在内的重型武器,明显是希望战争持续时间越长越好,拖住俄罗斯,让乌克兰演变成第二个阿富汗,从而让俄付出惨痛代价。
俄罗斯认识到决战难以避免,只有在乌东完成一场决战的胜利,才能达成警告西方不要轻举妄动的目的,才能通过谈判实现自己的目标。俄军需要通过决战的胜利,展示自己的主动优势,让西方重新产生对俄罗斯的敬畏之心。
3月24日,携带行李的人们候车准备撤离马里乌波尔。图/新华社
这一仗注定影响深远
当前,俄军已开始强化攻势,夺占了亚速钢铁厂所有港口,将亚速营困死在钢铁厂堡垒内部,并开始实施最后的围歼。俄军出动轰炸机炸毁了乌克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的国际机场,将美英等西方国家援助的武器装备摧毁在仓库之中。
与此同时,俄军开始加大对西方补给线的攻击力度,不给乌军获得补给的机会。在轰炸升级的同时,俄军开始实施强势斩首行动,杀死了包括有着“铁锤”称号的博班尼奇在内的大量乌军高层。
高规格军事行动,只是俄军完成乌东地区决战的铺垫,下一步可能就是决战了。
俄军从基辅方向撤回的兵力已经与从北部俄罗斯境内补充的部分精锐兵力完成汇合。聚歼顿巴斯地区乌克兰主力,成为俄军下一步核心目标。俄军全面掌控了马里乌波尔,打通了克里米亚和顿巴斯的陆地走廊,控制了乌克兰超过80%的黑海海岸线,集结了足够的兵力,现在等待的只是一个时机。
俄乌双方都已集结了数万大军,加上美英等西方国家的深度介入,如果这一仗一定要打响,注定影响深远。
无情的战火已燃烧了一个多月,数百万人流离失所,能源危机、粮食危机、供应链危机等多重危机不断恶化,全世界都在遭遇苦难。
乌克兰外交部长库列巴警告称,东部战役将有如二次世界大战,有更大规模的行动,数千辆战车、装甲车、飞机及火炮交战。这或许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实可能发生的场景。
当然,俄罗斯最有可能采取的策略,是通过大量使用火炮和战机,从空中击溃乌克兰的强大防御,然后再在地面向前推进。
而乌军在东部地区经营多年,并且得到了北约方面“手把手”的帮助,防御能力也是不容小视。乌克兰不仅仅准备了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出现的战壕,他们还在关键城市和村庄加强了军事设防,加上美军及北约的全方位介入,俄军也很难轻松获胜。
目前,俄军已经占领了顿涅茨克54%的地盘,占领了卢甘斯克93%的地盘,并且炸毁了乌克兰大量的储油场、兵工厂、炼油厂。在决战中,乌克兰军队的后勤和动力原料补给将是最大难题。
如果这场决战最终上演,将决定今后乌克兰的领土完整的程度,也将决定在欧洲国家与俄力量对比。
对于俄罗斯而言,这场决战只能赢不能输,输掉意味着俄罗斯接下来陷入特别军事行动失败的困境之中;对于乌克兰和北约而言,同样也是不能输的,因为输掉这场决战,美国的霸权地位可能将动摇。
撰稿/谢永亮(军事科学院博士)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