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穿梭在“国保”建筑群里的“找茬”人
中新网晋中1月29日电 题:穿梭在“国保”建筑群里的“找茬”人
中新网记者 陆祁国
临近春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灵石王家大院的游客少了很多。红门堡建筑群内,身穿“红马甲”的毛忠义、何立民、张志成穿巷入院,开始新一轮“找茬”。
“地道口附近的消防器材箱盖板破损,请及时修复。”把照片发给工程维修人员后,三人继续前行。
毛忠义,灵石县文化和旅游开发服务中心安全保卫科科长。像他这样的消防安全“找茬”人,在王家大院共有24人。多年来,他们昼夜穿梭在王家大院景区,随时发现并排除火灾隐患。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灵石县静升镇,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被誉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
和大多数文物古建筑一样,王家大院建筑群也存在耐火等级低、防火间距小等控火压力,万一发生火灾,极易导致火烧连营。
巡查间隙,毛忠义、何立民接受记者采访。 孙丽芳 摄
毛忠义介绍,在灵石县消防救援大队的指导下,他们组织24名保卫职工,把“防火”作为安全保卫的头等大事。
1月27日下午,正在当班的毛忠义和副科长何立民、张志成穿上“红马甲”,开始新一轮火灾隐患排查。因为天气寒冷加之疫情防控,王家大院景区游客很少,三人的脚步很快。
王家大院景区通道内有很多“石凳”,上面覆盖着防腐木,游客如果走累了可以坐在上面休息。每次看到“石凳”,毛忠义一行都会停下脚步,揭开防腐木盖板,看看里面放置的水带、水枪等消防器材是否完好。
“咦,这个盖板怎么断了?”在景区地道口附近,毛忠义发现一处“石凳”表面的石板断裂,约有五分之一的盖板掉落地面,里面存放的消防器材肉眼可见。
经现场检查,消防水带和水枪完好无损。何立民拿出手机拍照,现场把照片传送给工程维修人员,告知其尽快修复。
巡查期间,何立民用铁钩子逐一打开消火栓井盖。中新网记者看到,每个消火栓都被“穿”上了厚厚的棉外套。
“景区现在一共有29个室外消火栓,都进行了防冻保温处理。”何立民介绍,万一遇到火灾,初期控火极端重要。如果初期控火做到位,就能有效遏制火势蔓延,而其前提是消火栓能够正常使用。
灭火器是否完整好用,也是消防巡查的重点。“每一个灭火器的压力表指针,都必须指向绿色区域。”张志成介绍,如指针指向红色区域,这个灭火器就必须立即维修。
对于必须巡查到的点位,值班人员都要规范填写巡查记录表。 孙丽芳 摄
有时候,个别游客也会拔掉灭火器的保险销。若发现这种情况,灭火器同样要被巡查人员带回维修。“景区共配置灭火器400个,天天都得检查,节假日也不例外。
用于加固消防水带接口的铁丝是否锈蚀,巡查人员是否规范填写每个巡查点位的记录表,劝导个别游客吸烟行为,清除游客扔进消防砂箱里的杂物……两个小时的巡查过程中,毛忠义一行一刻未停。
不知不觉间,暮色悄然来临,到了景区工作人员下班时间。返回途中,三人又对所有办公场所“断电”情况进行巡查。
“我们要求工作人员离开办公室前,必须关掉电源。”毛忠义介绍,虽然该景区已安装27套智慧用电系统,但对于“人走电断”的规定,从来没有放松落实。
2010年,灵石王家大院已全面停用明火,淘汰了煤炉子等取暖设备。现在,其防火的第一重点是电,无论安全保卫科哪个人当班,检查用电情况都是必须完成的“规定动作”。
“文物古建筑的‘生命’只有一次,防火容不得任何闪失。”毛忠义说,“我们天天‘找茬’,核心目的只有一个:最大限度延续文物古建筑‘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