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月光族”一词已经无法表达年轻人的消费状态,“月欠族”昂首前来。
大城市里有着24小时不间断的城市服务,多元且包容的文化,“互联网+”让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只需手机下单就包揽万物。
“知道”(nz_zhidao)和你谈谈,北上广深的吸引力法则。
北京西单商圈熙熙攘攘的购物人流。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超前消费”。
据《2018年白领满意度指数报告》显示,超两成白领去年处于经济负债状态:21.89%的受访白领处于负债状态,成为典型的“穷忙族”,存款余额为“1万-3万”的占20.15%,存款“5万以上”的白领仅为17.67%。
如今,用“月光族”一词已经无法表达年轻人的消费状态,“月欠族”昂首前来。大部分在北上广深打拼的年轻人,平均每人每月储蓄只有1339元,大城市的高生活成本和多元的消费方式,让大多数的人处于“零储蓄、高负债”的状态。
因为,我们身边渐渐出现一种声音——逃离北上广深,但随着工作年限增长,与一座原本陌生的城建立了熟悉的关系,何况,大城市里有着24小时不间断的城市服务,多元且包容的文化,“互联网+”让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只需手机下单就包揽万物。
最终,这些年轻人大多还在选择了“逃回北上广深”,舍不得城市的各种便利之处。
这是知道的2019年第1篇“征集”栏目稿件,上个周末知道君向大家征集了“你所认为的城市便利之处”,让我们听听他们的声音。
衡量便利的标准:24小时的服务在北上广深,一切都在飞速发展,让人停不下来。飞速发展的城市24小时不停歇,正如@奚若愚所说,有24小时便利店、通宵巴士、延长地铁和深夜食堂,才是便利城市。
而大城市的归属感,需要自己去探索。@吕小柠认为,待在一个有着相对丰富的公共资源的城市,很幸福,但前提是,要去探寻和发现。
@吕小柠来到武汉第一站就在卓尔书店,是梦寐以求的24小时书店。
“于是我不假思索地在卓尔书店附近租了房,步行去书店只要3分钟,睡不着的时候,喝醉的时候,早起的时候就去书店逛逛。
我在武汉还爱上了各种艺术馆美术馆。18年元旦时在武汉市美术馆看到了毕加索和莫奈的真迹;在合美术馆看到了徐冰的天书、地书….在琴台音乐厅听了一场secretgarden的音乐会;还在汉古艺术馆看到了打捞出来的泰坦尼克号这艘船上的真品。
除此之外,我还抽空去各个公园打卡跑步,离我家附近8公里以内的公园我几乎都去过了,每到一地就拍一下那个公园最吸引我的图景….
这一切,都是这个美好的城市所带给我的。触手可及的公共资源,24小时的便利店和书店让我随意歇憩,地铁线不断新修,我看过轮渡上的落日,也享受过太空舱的静谧。很开心能在这个城市生活下去。”
@零光片羽认为城市的便利不止是丰富的基础设施和多彩的娱乐活动,更是在越大的城市,就越有孤独的自由。
“这话听起来有些“装”,可这是我最切身的体会。
在家乡,先不说少有一个人能走走停停、吃吃喝喝的地儿,也不说少有一个人能单独出去的安全感,单是这小镇熟人充盈,对我一个人在外面闲逛的关心,就能把我享受孤独的心掐死在摇篮里。”
@林达叔觉得老家的小城镇与大城市的差别确实大。
“老家公路上很多灰尘,而且坑洼,卫生也不怎么好,面临着垃圾围村的窘境,解决那堆垃圾是焚烧。
没有什么公交车,出门要么摩托车或者自己开小车,再或者搭中巴,唯一的一个火车站也早已经停运多年。
以前医院是唯一24小时营业的地方。现在有一家酒店也是24小时营业了。高铁也通到离镇上不远的地方。垃圾也由政府开始组织处理。他觉得慢慢的,老家会一点点变好。”
玩转“互联网+”的城市生活看电影逐渐成了庆祝佳节的必备选项。
@Azura说,老家小县城里唯一的一家影院过年期间场场爆满(影院本来也小),票价也是居高不下,3D电影还不配眼镜,需要自带或现场购买。
“为了大刘,也为了战狼,更为了中国科幻,买了人生中第一副3D眼镜。”
@微沙平常在上海工作,出门基本一部手机,去年取的现金一直安静地待在钱包里。
“老家虽然也开始普及手机支付了,但是出门干啥总会在兜里装点钱,尤其是坐公交、打的,就怕手机付不了。由小见大,这时候不得不感叹科技发展给城市生活带来的便利。”
@阿常姑娘过完春节假期,晚上22:00回到北京,坐地铁23:00到家,收拾完东西已是凌晨。
“有点饿,就在小区门口的711买了热乎乎的关东煮;牙齿最近有点疼,便在京医通上挂了号去就医;以前,我出门时默念的必带物品是手机钥匙纸巾钱包,现在是手机和纸巾。
而在老家的县城,晚上7点之后出行,就只能打车了;凌晨想吃东西,也没有24小时便利店可以去买;看病挂号要到医院,且秩序混乱;回老家时,带着老爸去买新年的衣服,付款时,我钱都在支付宝,但对方没有支付宝,最后还是老爸自己掏的钱,难过。城市让生活更有效率和规则。”
@momoka精通城市生活,玩转“互联网+”。
“现在只需要下载一个食行生鲜app,没时间去菜场买菜,只要在app上选择,所有的零食,菜(鱼会帮杀好),牛奶都会送到小区门口的小柜子里。
出门打车只要在微信上叫车,过一会就招车成功。不想自己做饭的时候,只需要在app上下单,连火锅,星爸爸都能外卖到家。有些日用品,家电,书甚至不用去店里,在淘宝,京东下单,配送到家。大润发以及欧尚的大型超市,都有线上下单配送到家的服务。
过年期间,即便早餐店不开门,还有24h营业的全家,关东煮、便当、三明治、咖啡、果汁、杂志,生活用品……现在菜场里都可以移动支付了,出门真的不用带现金。”
@灿的春节要先从北京去探望在上海常住的爸妈,再去探望在湘潭的外婆。
“前面那一段路程在手机上定票一气呵成,有一种大城市之间的心有灵犀。但是到了湘潭,就会看到银行柜台有人在排大队,ATM机却没有人用,觉得机器不可信。
要离开的时候,舅舅开车送我们去车站,不认路,我们开了导航,他不肯听,觉得机器不可信,最后他另辟蹊径,跟着一辆去车站的公共汽车一路走走停停,十五分钟的路程愣生生拓展出四十五分钟。北京天气很好,很高兴我回来了。”
@以后我要当村长出生在北京西七环。他认为,大城市真不适合自己生活。虽然吃喝玩乐非常方便,但是没有在小县城的那种乐趣。
“科技的发展提高了大家的幸福感,但也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疏远了。
最直接感受的就是过年回家,亲戚朋友从家长里短变成了无话可说,每人一个手机,全是打游戏的。再也感受不到那种田园生活了。”
大城市便利不如舒服的老家@我爱芯蕊宝贝蛋是从城市返乡的人。在城市奋斗过的人,更深知老家的好。
“记得当初自己在城市的时候,’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每次都是月光族。在生活节奏加快的城市里,我渐渐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追求的是什么,只有用金钱去买欢乐,但用金钱买回来的欢乐是短暂、虚无的。
自己不喜欢这样度过余下的一生,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契机:老家有事业单位招聘。本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没想到成功了。
现在我成了家,有了孩子,总感觉我又活过来了,每天吵吵闹闹,但那是幸福的吵闹,我不会只为了自己活着了,我还在孩子,父母,为了他们活着我动力十足。
虽说乡村没有城市的便利条件,没有24小时营业场所。但乡村里有城市所没有的宁静,没有我住在你对面而你却不知道我住你对面的冷漠,邻居和睦,互相帮助。现在快递也可以送货到村里,因此,对于回来,我没有后悔,能在乡村里生活是我最大的幸运。”
毕业两年的@bubblehead是一名乡村女教师。
“刚毕业回来的体会就是,家里娱乐设施很少,美食很少,公交车很少,高楼很少,医疗和教育的硬件软件都不如大城市,特别是前两天出门以后回来,发现家里的交通和绿化环境不如大城市。
但是家里给我的感受是,它的节奏很慢,可以让人静下心来,静静地听从内心的声音,让我不再急躁,因为是家乡,不管它如何,都让我体会到一种归属感,安全感,踏实感。”
@春到花开蝶自来大学毕业后就离开武汉,回到家乡那座江边小县城教书。一晃七八年,城市虽小,却温暖,有亲人,有同学,有朋友,还有学校里的小可爱。
“上班特别方便,几分钟就可以到达。”
在北上广深,一切都在飞速发展,让人停不下来。。图为北京CBD夜景。
但在北京工作的@龙虾认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限延伸,尽可能地避免交集。一开始觉得人心冷漠,不过呆久了反倒习惯了这种独立的个人空间,不喜欢家乡被挤压的人际距离,就像沙丁鱼罐头。
“春节回了家会想念北京的交通、便利店、酒吧。”
城市和老家,有着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城市聚集各式时兴的玩意儿,不断有稀奇古怪的创意。老家就像一件旧物,不断在手里把玩,越来越滋润。
知道君认为,无论是城市还是老家,踏心找寻心底的便捷至关重要,愿你心安,何处都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