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泰,是蒋介石最信任的头号智囊,堪称是蒋介石的“郭嘉”,但知道杨永泰的人却并不多,这是为什么?杨永泰又是何许人?为什么会得到蒋介石的绝对信任?又为什么会死于非命?
杨永泰,是蒋介石最信任的头号智囊,堪称是蒋介石的“郭嘉”,但知道杨永泰的人却并不多,这是为什么?杨永泰又是何许人?为什么会得到蒋介石的绝对信任?又为什么会死于非命?
先来简单介绍一下杨永泰其人。
杨永泰(1880年—1936年),字畅卿,广东茂名人。出生在一个殷实富户之家。早年受过严格的封建正统教育。17岁时考中秀才。21岁考入广州高等学堂,开始接受系统的西方近代教育。一年后,他又从广东转入北京政法学校学习法律。毕业后,他回到广州担任《广东报》记者、编辑。很快,杨永泰便以文笔流畅、思维敏捷、立论深刻、思想活跃而闻名。不久,杨永泰开始涉足政坛。时值清朝末年,在孙中山积极推动反清革命的同时,各省也发起了立宪运动,纷纷成立省谘议局,要求实行君主立宪。杨永泰在这场风潮中,积极支持君主立宪,并利用手中的舆论阵地,撰写了许多文章,竭尽全力为立宪运动摇旗呐喊。功夫不负有心人。1908年,28岁的杨永泰以自己的能力、才华和鲜明的政治态度,当选为广东省谘议局议员。
1911年辛亥革命,清朝被推翻,杨永泰当选为民国临时国会议员,前往北京就职。1914年春,袁世凯废除国会,杨永泰被迫离开北京南下上海,与国会议员谷钟秀等人一起创办《正谊》杂志。同年夏天,他与黄兴等人又组织了欧事研究会。
民国初年,混乱的政局和袁世凯称帝,使杨永泰逐渐对孙中山的革命理论产生兴趣。而与国民党人黄兴的接触,使杨永泰更加认识到,孙中山的革命学说更接近于中国社会问题的实际。于是,当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华革命党时,杨永泰就积极加入。从此,杨永泰就开始追随孙中山。
1915年12月,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蔡锷等人在云南发动护国战争。从云南、广西起兵,分别攻入四川和广东。1916年春,宣布独立的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四省在广东肇庆组成了以唐继尧、岑春煊为正副抚军长的肇庆军务院。正在上海主持报务的杨永泰闻讯后立即投笔从戎,返回家乡广东参加护国运动。
杨永泰回到广州后,成为滇军将领李烈钧的幕僚,出任李烈钧两广护国军(第二军)司令部下属财政局局长。因为杨永泰是广东人,门生故旧很多,筹款筹粮很有门路,再加上他善于交际,活动能量很强,所以滇军将领对他很倚重。肇庆军务院成立后,李烈钧又推荐他出任军务院财政厅厅长。
1916年6月,黎元洪继任民国大总统,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军务院取消,国会重新恢复。以张耀曾、李根源、谷钟秀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国民党人组织政学会,杨永泰也参与了会章的起草,成为政学会的重要成员。
1917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上台执政,但却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因此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从上海南下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北京的国会议员纷纷南下广州,组织非常国会,杨永泰自然也是在南下广州之列。
护法军政府成立后,孙中山对杨永泰非常信任,准备予以重用,他内定杨永泰出任护法军政府财政厅厅长,杨永泰本来也答应了,但政学会的张耀曾、李根源等人劝他:“孙中山没有实力,是个空架子。你投靠孙大炮,也不会有什么好处。以你的才华,如投靠西南实力派,定会前途无量。”
杨永泰见孙中山在广东的势力远远没有滇桂军阀势力强大,便动摇了。所以孙中山几次催他就任财政厅厅长,都是迟迟不就。
1917年秋,西南军阀陆荣廷、唐继尧在政学会的支持下,突然反对孙中山的护法号召,通电同意与北洋军阀议和。紧接着,改组军政府,排挤孙中山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作为政学会骨干的杨永泰,参与了改组军政府的活动,因此引起了一些国民党和追随孙中山的国会议员的痛恨,种下了与胡汉民等人矛盾的种子。
杨永泰此举得到了岑春煊、陆荣廷等西南实力派的大力支持。不久,杨永泰出任广东省财政厅厅长,并于1920年4月升任广东省省长。
1920年夏,粤系将领陈炯明回师广东,将桂系陆荣廷驱逐出境。1921年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唐绍仪等人把当年政学会改组护法军政府的幕后活动向孙中山和盘托出,因此杨永泰在广州已无法立足,只好北上投靠北洋军阀政府。
到了北京,杨永泰更觉英雄无用武之地。1922年,杨永泰再度出任北洋政府国会参议院议员,但随着曹锟贿选丑闻被揭露出来,北洋政府时代的旧国会随即解体。政学会也随之偃旗息鼓、烟消云散了。杨永泰只好离开北京前往上海,心情郁闷地当起了寓公。
1926年,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震撼了中国,面对外面世界的剧烈变化,杨永泰萌动了结束蛰居生涯、重新寻觅进身之阶的念头。
1927年蒋介石下野之后,杨永泰向桂系李宗仁、白崇禧上了一份万言书,陈述他对时局的看法和对现时政治的主张,表达了要跻身政坛的强烈愿望。李宗仁、白崇禧对杨永泰的才华十分敬佩,但又十分鄙视杨永泰的为人。他们认为:一个投靠过北洋军阀,投靠过孙中山,也投靠过西南军阀的政客,在政治上靠不住!
因此,李宗仁、白崇禧对杨永泰不予理睬,这样杨永泰对新桂系也就十分恼怒。但一心要东山再起的杨永泰并没有灰心。他略施小计,便在南京政府交通部部长王伯群手下,谋了个顾问的职位。杨永泰早年在广州护法军政府时期,就与各方面关系融洽。他一方面与政学会成员保持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与滇军中级将领熊式辉等人也十分要好。与政学会成员的关系,使他日后成为新政学系首领之一;与熊式辉等人的关系,使他日后投靠蒋介石有了台阶。
熊式辉,江西安义人,比杨永泰小三岁,在护国战争中结识了杨永泰。他倾慕杨永泰的才华,两人成为挚友。在北伐战争中,熊式辉与赖世璜率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军投靠了蒋介石。1928年春,蒋介石卷土重来时,任命熊式辉任淞沪警备司令。自此,熊式辉成为蒋介石的心腹之一。正是通过熊式辉的引荐,杨永泰结识了蒋介石,并逐渐得到了蒋介石的信任。
1928年,蒋介石踌躇满志,准备第二次北伐。但痛感自己幕中人才匮乏,尤其缺乏足智多谋、运筹帷幄的“谋士”。所以他请结义兄弟外交部长黄郛推荐人才,黄郛便向蒋介石郑重推荐了杨永泰。杨永泰到底有什么能耐,居然令黄郛如此郑重地向蒋介石引荐?蒋介石半信半疑。在北洋政府时代,杨永泰可不是一般的“名士”,他是政学系的首领之一,是民国初年的政坛上曾经是非常活跃的风云人物。对于这样一位风云人物,长期在南方活动的蒋介石也有所耳闻,却不是很了解;但长期在北方军政界活动并一度担任北洋政府总理的黄郛,对杨永泰自然是很了解。
1932年,当蒋介石亲赴武汉指挥对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围剿”时,杨永泰上万言书,阐述“攘外必先安内”的理论,提出“安内”(主要是“剿共”)必须“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主张,得到了蒋介石的赏识,立即任命杨永泰为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秘书长,并随蒋介石到武汉赴任。
由于杨永泰的这一套在围剿过程中非常有效,因此1935年3月升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武昌行营秘书长,11月为中国国民党第五届中央候补执行委员。
就这样,杨永泰就成了蒋介石的首席军师。杨永泰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可谓老谋深算。蒋介石照此实施,在“围剿”鄂豫皖苏区中证明相当有效。随后移营江西,全力“围剿”中央苏区。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利的原因有很多,但杨永泰的谋划,肯定是重要原因之一。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进入西南地区,蒋介石派大军一路尾随。蒋介石见大西南山川险要,成都平原又很富庶,“天府之国”名副其实,如果将来中日开战,这里无疑是最好的战略大后方。于是产生了借追剿红军之机派中央军入川的想法。杨永泰趁机建议,应撤销南昌行营,改设重庆行营,一来可以继续追剿红军,二来中央军可以乘机入川,达到统一大西南的目的。
西南军阀中实力最强的刘湘对蒋介石这一招早有防备。他积极组织力量围剿红军,以此阻止中央军入川,但在和红军作战中,连遭败绩损兵折将。刘湘只好请求蒋介石给予经济和武器援助,但声明不要中央军入川。
此时,杨永泰审时度势地献上良策:“目前要先抓到刘湘,答应给钱给武器,不派兵,只派一个没有武装的参谋团驻重庆,协助川军谋划作战。”
刘湘觉得区区一个参谋团是掀不起什么浪的,就同意了。于是杨永泰、贺国光率参谋团入川,就来了个釜底抽薪,重新划分18个行政专署,通过对专员的任命,以及开办县政训练班,控制了四川的地方基层行政。
1935年夏,驻川参谋团改为重庆行营,蒋介石任行营主任,杨永泰为秘书长兼第二厅厅长,管理政治、法规事宜。随后又在峨眉山开办军官训练团,拉拢分化川军将领。最后召开“川康整编会议”,逼迫川军撤防裁兵,实现川军国家化,川政中央化。
就这样,蒋介石在杨永泰的谋划下,最终将四川军政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刘湘追悔莫及又气又急,一病不起,于1938年去世。
作为蒋介石最宠信的头号智囊,杨永泰有着很大的权力。所有国民党重要军政文电,都要杨永泰先行过目,然后才能呈蒋;许多军政要人来见蒋介石,也都要经杨永泰安排。杨永泰这种权倾一时的地位,自然引起国民党内其他派系的嫉恨,尤其是陈果夫和陈立夫为首的CC系,CC系纠集所有不满杨永泰的势力,对杨永泰群起而攻之。
1935年10月,行政院院长汪精卫在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上遇刺,杨永泰想乘机接任行政院长,但遭到CC系的坚决反对。杨永泰的愿望落空后,心灰意冷之下决定辞去秘书长出国考察。正是用人之际,蒋介石自然没有接受杨永泰的辞职。蒋介石虽然极为信任杨永泰,但为了平衡各派利益,将杨永泰调任湖北省主席。杨永泰离开蒋介石身边,出任封疆大吏,在许多人看来是杨永泰失宠的信号。其实这次杨永泰调职,固然是蒋介石为平息国民党内部对杨永泰的不满,但更是蒋介石用心良苦保护杨永泰,让他离开中枢去避避风头。
杨永泰还没到湖北上任,便遭到了CC系及湖北省实力派的强烈反对。蒋介石闻讯勃然大怒,电令湖北绥靖公署主任何成浚:“据报湖北省党部借学生提出打倒杨永泰的口号,向政府示威。如果属实,仰将该党部及其负责人一律军法从事,具报为要。”为支持杨永泰,蒋介石甚至不惜对二陈开刀。湖北省党部的CC分子慌了手脚,湖北省党部常委刘鸣皋立即向何成浚声明“打倒卖国贼杨永泰”这个口号与省党部无关,是学生在游行中自发喊出来的。蒋介石平息了CC系的倒杨风潮后,杨永泰离开南京,逆江而上前往湖北就任。
1936年10月25日,杨永泰应邀赴日本驻汉口领事馆宴会,宴会结束后,在汉口经汉关码头准备乘轮渡回武昌时,突然冲出一个刺客,对杨永泰连开数枪,奄奄一息的杨永泰对左右侍卫说:“吾早知必有今日,身已许国,为国而死,夫复何恨?所可惜者,有志未逮,国祸方长耳。”说完便咽了气,终年56岁。
蒋介石得知杨永泰被刺杀后十分震惊。他一面急电湖北省政府给予杨永泰以公葬待遇,一面责令组织秘密侦查厅,尽快破案。不久,秘密侦查厅报告刺杨案已破,凶手陈燮起(真名谭戎轩)系受原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刘庐隐指使。刘庐隐随即被捕,被判处10年徒刑。
杨永泰遇刺案,是国民党历史上继廖仲恺遇刺后第二起重大政治谋杀案。这个案件实际上是二陈为首的CC系一手策划的,却用胡汉民派的刘庐隐做了替罪羊。
杨永泰跟随蒋介石多年,出谋划策,铲除“诸侯”,“围剿”红军,为蒋家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样一位旷世奇才,却成了国民党派系争斗的刀下冤魂,令蒋介石唏嘘叹息。
杨永泰是什么人?蒋介石著名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略,就是杨永泰策划出来的!
杨永泰早年是中国古代科举秀才出身,二十一岁才开始接受新式现代教育,并且对新学也做了完整系统的训练,他文笔功夫了得,懂武备军略,能立法制宪,精行政运作,还对经济物流颇有一套办法。在清末广东第一次旧民主主义高潮的风云际会中,靠办报立言,很快就在当时的政坛获得一席之地,当时他是拥护君主立宪制的,还跟志趣相投者形成了一个松散的“政学系”政治团体。但是袁世凯复辟称帝,他也毅然投笔从戎,热情积极的参加了护国讨袁运动,也算当时的风云人物之一。问题是讨袁成功后,在当时广东这个中国革命的中心,杨永泰似乎很缺乏政治眼光,屡屡出现站队错误的问题,跟过孙中山,跟过西南军阀,结果弄到在广州混不下去,居然又北上投靠北洋政府,这段黑历史一直是杨永泰被人诟病的三姓家奴生涯,不过从他后来跟蒋介石的情况倒推,还真不能说杨永泰是三姓家奴,他确实是没什么政治远见,却想在那种风云际会中找到一个能让自己一展所长的主君,屡次站队错误后,被各方势力认为是政治上不可靠的人。
后来在蒋介石对红军发动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时,同为政学系大佬的黄郛,向蒋介石举荐了杨永泰,蒋介石也不是没有听过杨永泰的坏名声,但自己把兄弟最亲信心腹的黄郛举荐,他还是愿意接触一下,随之就被杨永泰递上了的万言书所震撼:“攘外必先安内!”,围剿红军必须“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吾随先生出师,细观江西诸地,渐觉共党不足为虑。所难之点为共党与‘匪区’民众结为一家,两者合手,实为一严重问题。民众与共党合为一家,在于吾地方官吏风气日下,致使民众为共党所利用。”“我之所言新的谋略,意即剿共实行三分军事,七分政治。所谓七分政治,在吾,则加强对匪区民众管理,加强对匪区民众宣传,澄清吏治,务使土豪恶霸横行乡里者灭绝。对贫穷困苦弱孤者,给予救济,对匪区民众日常生活给予指导和帮助。这样,渐使匪区民众日益脱离共党,不为共党所左右。达此目的,即剿共不愁也。所谓三分军事,在下大力于上述诸务中,然后派重兵对匪区共党实行严厉的围剿,务使除恶务尽,不留后患。同时对投诚者,要给予宽大和出路,实行先生之剿抚兼施。吾认为,如实行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变军事剿共为政治剿共,不出一年,会初见成效。”
蒋介石为什么信任黄郛?不但黄郛是结义兄弟,还是给他出主意“弃俄清共”的人。杨永泰提出的策略,立即打动了蒋介石,虽然第四次围剿依旧失败,但蒋介石却对杨永泰的才干十分赏识,倚为干臣,重用其策,终于在第五次围剿中,把红军逼上了长征之路。然后用杨永泰驱虎吞狼计,吃掉了贵州王家烈;温水煮青蛙计,控制住四川王刘湘所部军队。
杨永泰在蒋介石手下,一度位高权重,行事颇有古之孤臣之风,一心只为主谋,不计自己身家性命,最后也是因此得罪CC系,最后被暗杀,成为国民党中仅次于廖仲恺案的第二大政治刺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