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1日,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被认定为安徽省第九批千年古镇。古城镇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它在西汉为思善侯国国都,东汉为思善县城(《三国志》载)。如今,国家重点项目京九铁路、商合杭高铁和G344国道穿境而过,高铁古城东站开通运营,大交通带来了大发展,古城镇一跃成为谯城、太和、涡阳三县区之间的物流集散中心集镇,有着“小亳州”的美誉。
聚人气 优环境 民富强
“现在街道畅了,路面干净了,车辆停放有序了,生意红火了。”古城集商户杨兵感慨地说,现在收入高了,门面房由一间换成了三间,生意也从单一的经营早餐包子店,扩展成以卖麻糊、油酥烧饼、牛肉馍为主的特色小吃店,“虽然很累,但很幸福!”
古城镇在6平方公里的集镇建成区内,常住人口有2.1万余人,外来人口8600余人,店铺2378家,大型连锁超市6家。“到古城没有买不到的东西,也没有卖不掉的东西。”说到古城集镇的商贸繁荣,人们情不自禁地赞美道。
“只有‘擦亮’集镇,才能笑迎八方客。”一个集镇,就是一个乡镇的“门面”。自2019年以来,古城镇先后利用项目资金投资了2亿多元,实施了建成区内雨污分流工程网全覆盖,建成了一座日处理污水2000吨的污水处理厂,一个占地8亩的文化休闲娱乐广场,拓宽和延伸修复道路、巷道52.8公里。
古城镇在加大文明集镇创建的同时,不遗余力地加强乡村美丽建设,使一处美变为处处美,实现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垃圾常态化治理模式。环境改善了,心敞亮了,人们的幸福指数上升了。
聚人才 稳就业 增福祉
“在家门口就业就是幸福!上个月俺领了6000多元的工资,比在外面打工挣得还要多。”在亳州市两小无猜服饰有限公司缝纫车间里,古城镇柴庙村26岁的康艳丽放下手中缝纫活说,在家打工既照顾了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又不耽误挣钱。
2021年10月,受到《致亳州老乡一封家书》的感召,52岁的王贯中返乡创业,投资亿元在古城镇柴庙村成立了一家集服装开发、设计和销售为一体的劳动密集型出口贸易公司——亳州市两小无猜服饰有限公司。“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我一定全身心地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回报家乡的养育之恩。”王贯中表示。
“只有稳定的就业收入,群众的幸福才有保障。”自2020年以来,古城镇乘着省市区的“双招双引”政策东风,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运用“四送一服”办公室点对点跟进服务,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使企业一心一意扑到发展上,创新技术,拓展市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群众的收入,实现政府、企业、群众“三赢”。目前,全镇已有167只“金凤凰”返乡创业,成立公司、家庭农场、合作社、种养殖基地和加工基地等,带动就业4000余人,实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
聚人心 鼓士气 谋发展
“我又能听清楚了。”87岁的杨万友戴上助听器时激动地说。在得知抗美援朝老兵杨万友的助听器丢失时,古城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立即安排人员上门又送来一只。
据了解,杨万友16岁参军,18岁随志愿军到朝鲜战场作战三年,屡立战功,在上甘岭战役中,生擒过两个美国兵。古城镇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分期分批邀请杨万友等参战老兵为党员干部讲党课,用生动真实的革命故事,激发大家“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自觉把传承红色基因转化到工作中,认真落实“三严三实”,营造“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工作氛围,紧紧围绕中心工作一心谋发展。
“没有政府的帮助,我这辈子就垮了!”张桥村村民崔绍龙在收到最后一批农民工工资时,赶到镇信访办说。2020年他在山东某公司打工,工资一直被拖欠,是古城镇和谯城区人社局联合到山东,通过法律途径帮他讨了回来。
两年来,古城镇通过深入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帮助群众排忧解难3265件,其中解决人民网留言16件。
“群众的需要就是我们最大的工作动力!”古城镇党委书记王冠说,只有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发动群众,才能释放出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富民强镇。
近年来,古城镇紧紧抓住区位优势,以党建为引领,以“农业稳镇、工业强镇、商贸富镇、人才兴镇”为纲,持续推进各项工作与集镇建设提质、实施乡村振兴与增进居民福祉相结合,做大做强共同富裕这块“蛋糕”,使环境更优美,社会更和谐,乡风更文明,产业更兴旺,生活更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