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启用的明中都到底是座怎样的城?

近日,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在京揭晓,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入选,这也是安徽继2009年固镇垓下大汶口遗址之后,12年来再度入选的考古项目。

未启用的明中都到底是座怎样的城?

2015年以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故宫博物院、山东大学等单位对明中都遗址展开精心、持续的考古发掘工作。经国内权威专家集体研判,明中都是研究我国都城制度传承发展演变的理想模型,在元大都、明南京和明清北京城无法实施大规模考古发掘的情况下,明中都的发掘成果为我国古代都城制度由宋元向明清转变补充了关键环节的考古新材料。

从未启用的都城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一曲大江南北耳熟能详的凤阳花鼓戏,唱出了一段令凤阳人骄傲的历史:这里是明代传奇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这里还矗立着一座未曾启用过的都城——明中都城。明中都遗址位于安徽省凤阳县,紧临淮河南岸。洪武二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在自己的家乡临濠建造中都。洪武八年,在“功将完成”时又以“劳费”为由,罢建中都,随后对南京进行大规模改造,并在洪武十一年确定了南京的“京师”地位。

未启用的明中都到底是座怎样的城?

明中都虽未成为真正的都城,但罢建时城市轮廓已然形成,城垣、宫殿、坛庙、钟鼓楼、军事卫所、公侯宅第等多数遗址留存至今构成了庞大的明中都遗址群。

由于独特历史价值,明中都宫城于1982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被公布为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明中都的考古研究工作中,明清史专家王剑英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先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明中都考古项目负责人王志告诉记者,王剑英于上世纪70年代在凤阳明中都所做的调查、考证为明中都的后续考古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从2013年开始,以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契机,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制订了《明中都遗址考古工作计划》,并与故宫博物院、山东大学等单位合作,开展了连续的考古工作。“从王剑英先生算起,明中都接续了半个多世纪的考古和研究工作为我们当下的考古发现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王志说:“可以讲,我们今天的成果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取得的。”皇皇巨城,显露真容

经过周密调查、勘探与发掘,考古工作者基本掌握了明中都遗址宫城及禁垣内大部分区域的地下遗存分布情况。据了解,明中都有三重城垣,内为宫城,面积约84万平方米;次为禁垣,面积约3.8平方公里;外为郭城,面积约50平方公里。考古人员通过发掘承天门、外金水桥、宫殿基址以及清理午门门洞,推进了对明中都中轴线的认识。王志介绍,作为明中都外郭城西墙的唯一城门,涂山门也是明中都外郭城中保存最好、城门形制辨识度相对最高的一处门址。考古发掘显示,涂山门为单门道券洞式城门,涂山门城台为长方形,门洞居中。通过揭露出涂山门城台、马道及其旁侧城墙的地上、地下结构,考古工作者对关键部位进行解剖后发现,城台的两个墩台均为内夯土外包砖结构,夯土芯为一层砖瓦一层土的夯法。

未启用的明中都到底是座怎样的城?

未启用的明中都到底是座怎样的城?

从2015年起,考古工作者持续对前朝区的宫殿基址进行考古发掘后发现,宫殿基址坐落在夯土台基之上,台基内承托柱础的磉墩采用一层石片一层土的“夹石扎”夯法,其余部位用素土夯筑。根据磉墩分布,考古学者基本明确前朝区宫殿总体呈“工”字形,由前殿、后殿和穿堂组成,总长约108米。前、后殿均为面阔九间、进深四间,穿堂面阔三间,深七间,前殿后还出有抱厦。

特别值得指出,在近期发掘中,考古人员在前殿中后部位发现一处黄土台,其正处于宫城内的几何中心点,黄土的土质极为纯净,从断面和勘探确认其早于周边夯土建造。据分析,该位置应是殿址内龙椅宝座安放的位置,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与都城的规划、选址理念紧密相关。

未启用的明中都到底是座怎样的城?

此外,明中都遗址出土的石、砖、瓦等建筑材料无不彰显其皇家气派。例如精美的石雕有台沿螭首、栏板、抱鼓石、石望柱等,发掘中发现的巨型覆盆式石础,石料边长近2.8米,覆盆直径达1.8米,其体量为目前所见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石础之最;发掘出土的大量琉璃瓦有龙纹瓦当、龙、凤纹滴水和脊兽等琉璃构件。出土的琉璃瓦件部分带有戳记或朱书、墨书,分为万字号和寿字号两类,据考古学者研究推测,产地主要来自于饶州府和当涂等地。

都城考古践证不断裂文明

经过考古勘探、发掘,结合历史文献记载,考古工作者认为,明中都是明清时代第一座真正体现京师之制的都城。其规划受到了明初营建的“吴王新宫”(南京明故宫前身)的一定影响,但反过来更深刻地影响了之后南京宫城的改造和北京都城建设。

未启用的明中都到底是座怎样的城?

“明中都的规划中明确体现了宋、元都城制度元素。如宫城在都城中整体偏南、T字形广场设置、外金水河路线等与元大都的规划相近,三重城垣环套、中轴线五门制度、工字形宫殿等均直接或间接继承了北宋开封城的规划理念。”王志说,“明中都相关遗址的发掘揭示,将宋开封、金中都、元大都、明南京和明北京城串联了起来,而这种串联正是中华文化基因世代相传、中华文明连续不断的体现。”

值得指出,明中都的考古发掘工作始终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今年3月中旬举行的“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2021年考古新发现专家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普遍认为,由于明中都在基本建成后没有投入使用,它的一次性布局高度反映了当时建设者的原始设计、规划理念,是都城考古中难能可贵的“理想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王巍认为,明中都是中国古代都城发展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特别是在前殿中后部发现的黄土台反映了明中都对“择中建都”这一理念的延续继承,他建议后续考古工作应注重探究明中都对“择中建都”理念的发展与独创。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刘庆柱表示,都城考古是探求国家文化基因传承与定型的重要途径,其中关于“中轴线”、“宫城正门”等关键学术问题的探讨,是解释中国5000年文明不断裂原因的重大课题。明中都的中轴线规制沿袭自宋代都城,并深刻影响了明清北京城,明中都对研究中国历史进入中古时期以后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明中都正是中国前朝‘工’字殿制度的终结。”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贺云翔认为,明中都前朝区“工”字型宫殿继承自宋元,而南京明故宫、北京皇宫都是前朝三大殿。从“工”字殿到三大殿的转变对于我国宫城制度乃至国家礼制制度的影响是深刻的。

未启用的明中都到底是座怎样的城?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协同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统筹推进遗址的考古发掘、保护、规划与展示工作,通过对包括前殿区黄土台在内的关键部位开展解剖分析,进一步探寻重要学术问题,力争使明中都遗址考古发掘成为我国元明清考古的标杆项目。”王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荣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634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04-15 09:01:39
下一篇 2022-04-15 09:05:06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