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豆瓣小组发布公告称,因技术维护需要,豆瓣鹅组从30号开始停用 30 天。网友纷纷跟帖留言表示,时间太短希望永久停业封号。怎么回事呢?
资料显示,豆瓣鹅组创建于 2010 年 5 月,曾用名为“八卦来了”,现小组成员超过 60 万人。作为豆瓣用户活跃度最高的小组之一,该小组显然也是围绕八卦这一主题而建立的。组内成员称,入组审核极为严格。据悉,里面的用户大多是老号,虽然小组标签为“娱乐、明星、红人、综艺、影视”,但八卦范围不止娱乐、明星,时事热点也会进行讨论。
近几年来,豆瓣鹅组受到了不少年轻八卦人的喜欢,活跃度和流传度在豆瓣小组乃至微博里都非常高。其发帖形式比较像我们所熟悉的贴吧或者论坛。如今网上的多数八卦最初都是从这里流传出来的。以至于有人调侃:只要关注他们,基本已经了解大半娱乐圈的最新动态了。当然,从这里流传出的虚假信息也不少。
用网友的话总结:八组路人属性相对其它还是较为明显的,粉丝基本很难控场,所挖出的内容也很深,不少明星黑料都从此地流出,是大众以及路人聚众吃瓜的场所之一。而现在也逐渐成为各娱乐营销号搬运八卦、恶意炒作的据点之一。
经查发现,“豆瓣鹅组”曾经“惹”下了不少事。
今年3月,北京青年报曾报道称,因认为北京豆瓣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豆瓣科技公司)侵犯商标权,且在新浪微博注册“豆瓣鹅组”认证账号, 2018 年 9 月,豆瓣网的运营主体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豆瓣网)将豆瓣科技公司起诉至北京朝阳法院。
豆瓣网称,豆瓣小组是豆瓣网的核心产品之一,有着庞大的用户群体,“豆瓣鹅组”是豆瓣小组中非常活跃且重要的一个兴趣小组,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影响力。
豆瓣网认为,豆瓣科技公司进行工商注册时使用“豆瓣”的名称具有攀附的故意,侵犯了豆瓣网的商标专用权,后又在新浪微博上使用“豆瓣鹅组”发布了大量豆瓣网的内容,使相关公众误以为该账号与豆瓣网存在特定联系,给社会公众造成了严重的混淆,误导公众,是明显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给豆瓣网造成了重大损失。
2018 年 9 月,豆瓣网将豆瓣科技公司诉至北京朝阳法院,要求其停止在公司名称中使用“豆瓣”字样;赔偿经济损失 20 万元并在新浪微博公开赔礼道歉。
时间再往前推至去年3月2日,原豆瓣八组公布了一则帖子,称原名为“八卦来了”的豆瓣小组将停用3天,并更名为“豆瓣鹅组”。
其发布的内容中提到:“依据《国家网信办等六部委联合整治炒作明星绯闻隐私和娱乐八卦》专项整顿行动的通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会同公安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国家机构,正在对热衷炒作、涉嫌违法违规的各类行为主体进行全面排查清理和依法综合整治。”
实际上不仅是豆瓣鹅组,在当天包括知乎、兔区在内的国内目前流量最高的几个讨论阵地,在短短不到24小时都陆续收到了整顿通知。其中,八组和兔区的整顿原因,不管从双方的属性还是所发布的公告来看都很明显,均与其长期涉及娱乐八卦、恶性炒作、造谣抹黑等问题有关。
另外在此之前,相关部门已对于穷尽方法制造话题、炒作舆论、误导网民、涉嫌违法违规的各类行为主体,也推进了排查、清理、综合整治的步调。
譬如新浪微博、百度百家均对各自平台上的某些娱乐账号予以永久关闭。同时,新浪微博上的热搜榜、热门话题榜、微博问答功能、热门微博榜明星和情感板块、广场头条栏目情感板块被暂时下线一周,进行全面整改。
人民网更是发表《狗仔队们制造的娱乐新闻,该管管了!》一文对当前的娱乐圈低俗现状进行痛批。人民网称:娱乐信息的过载,消耗的是宝贵的注意力和时间资源,对年轻人来说,接受太多此类娱乐信息,无疑会造成认知和观念的偏差。
业内人士认为,如今娱乐圈低俗炒作屡禁不止,而往往有关部门约谈后,由于对平台网站等没有痛下杀手,造成平台网站应付了事,并没有真正起到监督作用,把责任转到自媒体号上,而自媒体号背后的运营者往往不出面,即便是封杀也会换个马甲重来。因此,要想根治,对平台网站进行从严整治必不可少,比如停业整顿个十天半个月,再对平台进行狠罚,追责主管人员,让他们的违法成本陡然提高,从而平台才能自己痛下决心监督整治。
实际上从2017年至今,互联网社群的监管力度已逐渐收紧。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从微博、微信、各大网络平台到相关APP等网络社群,网络舆论场也日益多元化。网络社群不同于传统的杂志报刊,其影响程度和辐射范围更加强劲,一旦舆论走偏变成恶意炒作、造谣抹黑等,后果不堪设想。
为此,相关部门建议,让互联网回归法治,让舆论场回归本质,严厉打击恶意炒作等行为。毕竟,守好网络舆论阵地,是一份关乎当下7亿多网民利益的重大责任,期待依法治网之下,全社会同心聚力,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