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 | 每日精品咖啡文化杂志咖啡工房
新用户免费喝拿铁?这真的是几年碰不到一次的星巴克超级福利!
下载星巴克app,注册后可获赠一张星巴克圣诞特饮邀请券,在我-星享好礼中可查看,有效期为 7 天,可免费兑换任意一杯中杯圣诞当季特饮(限太妃榛果风味糖脆拿铁,冰雪干酪风味拿铁和圣诞甜点风味拿铁)。
但,当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一切都晚了!
星巴克效仿瑞幸“新注册用户送咖啡” 结果悲剧了
新注册用户可得1杯咖啡,买1赠1,买5赠5,这不正是2018年“小蓝杯”瑞幸咖啡吸引用户并迅速成长为国内第二大咖啡品牌的利器吗?前天,星巴克也想搭车圣诞节并山寨一把这个创意,但是此项“福利”并未能持续多久。许多试图“薅羊毛”的用户很快就发现官方APP无法登陆,星巴克这波操作随后被官方突然叫停了,宣传全部下线,全门店赠送活动紧急叫停。
事情最早是这样子的。知名咖啡连锁品牌星巴克展开了全国性的圣诞节促销,只要网友在星巴克APP注册新用户,就可以领一张兑换券,兑一个中杯咖啡。
虽然星巴克此次圣诞节活动创意不新奇,但是对于许多知道星巴克的人来说,“注册就送”还是很有吸引力的,星巴克进入中国市场以来还没有如此“大方”过,于是大家赶忙呼朋唤友前来“薅羊毛”。如果拿到的咖啡券自己不想用,还可以在某宝平台卖出去嘛。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星巴克这波操作竟然迅速出问题了,有用户反馈称星巴克星享俱乐部根本登不进去(按道理不应该,毕竟这是一家市值800亿美元的跨国公司),然后用户又发现,星巴克官方迅速叫停了这次活动,官方宣传下线,全门店赠送活动叫停。这引发了部分网民的不满:“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
而星巴克官方突然叫停活动的原因,正是此次营销活动没有采用反羊毛措施,羊毛党刷手只要用一个新手机号、填写简单资料,就可以去领一张价值37元的咖啡兑换券。
有人开发了自动注册机,后台自动调用打码平台进行自动兑换,短短时间获取的廉价兑换券高达数十万张。换来的兑换券通过朋友圈、微商等渠道批量倾销。在朋友圈中,价值25元的咖啡券以9.9元、8.8元,甚至两三元的价格进行倾销。
随着消息的扩散,“薅羊毛”的行为呈指数级增长,开始有网友在星巴克咖啡厅排队兑换咖啡,部分店面的正常用户消费受到严重影响。
羊毛党打包的咖啡。图片来源:黑奇士
最后,星巴克紧急下线该营销活动。从17日星巴克营销活动上线至18日中午,被监测到的黑灰产虚假注册量已达到40W。保守估计,短短一天半时间,如果不及时止损,按照普通中杯咖啡的售价来估算,星巴克的损失可能达到1000万人民币。
回顾此次惨案,一方面是星巴克缺乏对黑灰产的认知及对外部风险的感知和监测能力;另一方面则是缺乏外部风险数据能力的补充,无法有效识别恶意账号,最终导致出现了此次的星巴克被薅羊毛事件。要知道,美团的新用户识别可是需要具体到设备号的。作为传统行业的巨头,星巴克在本次事件中反应迟缓,对羊毛党的认知完全为空白。恐怕他们在设计营销活动时根本就没有考虑到羊毛党这个因素。
而对比星巴克在中国的最大对手,瑞幸咖啡从开业第一天就开通有外卖服务,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当前最先进的技术优化了咖啡成本机构模型,相同的“新注册用户可得1杯咖啡、买1赠1”拉新优惠操作,瑞幸咖啡却毫发无伤。星巴克这次圣诞节活动刚刚铺开就紧急叫停,难怪瑞幸咖啡说它“没有互联网基因”。
注意!这不是星巴克特意制造的漏洞营销
以前电商红火的时候经常有公司这么搞,事先标一个“bug价”,可以在短时间内卖出大量商品,其实是为了获取大量新用户。但这种bug价营销,是建立在事先周密组织、事后的精细运营上,按照即使获取了大量用户,羊毛党这种只有一个手机号的用户基本毫无利用价值?何况这些手机号还是打码平台里的资源,一毛钱使用一次,根本没有任何营销价值、运营价值。
从这个角度看,这个营销很明显不会是星巴克的漏洞营销。
羊毛党反击得益,星巴克和用户双输
此前,由于星巴克新升级的会员制度几乎无利可图,可谓是把“羊毛党”赶得一干二净,但羊毛党的这一波反击,简直是让星巴克“赔了夫人又折兵”。一方面便宜了羊毛党,一方面没吸引到足够的新用户,还影响到了老用户的体验。
黑灰产批量注册工具。图片来源:黑奇士
羊毛党通过打码平台、注册脚本兑换咖啡券,在一两个小时就可以兑换几千张券,普通用户手工注册的话,几分钟注册一个账号是快的,在使用效率上普通用户完全干不过羊毛党。
而且羊毛党的分工组织、资源调用、攻略整理都非常专业,普通用户与之相比完全不是对手,要不是羊毛党们为了“裹挟用户以令星巴克”,普通用户恐怕连一张券都领不到。一个是专业挣钱,一个是兼职占便宜,两者的水平完全不在一个等级上。
这个事件中,得益的只有羊毛党,星巴克和用户双输。
现在国内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大家更喜欢通过微信、微博、陌陌等平台交友,咖啡馆原本承担的社交功能转移到了线上,而且星巴克门店内现在大多环境嘈杂,并不适合做为社交场所,因此年轻人正在逐渐远离星巴克。星巴克或许只有彻底改变固有的“第三空间”思维模式,适应国内的移动互联网环境,让咖啡的价格更亲民,价格更实惠一些,才能重拾用户对这个40多岁品牌的喜爱吧。
文章部分内容
部分图片来源:黑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