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筐筐蔬菜从虎渡村出发,抵达全国各地百姓的餐桌。 闽南日报记者 王琳雅 摄
漳州市龙海区东泗乡虎渡村位于九龙江流域下游,旧名虎溪。这是一座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古村落,也是一座流淌着红色基因的村庄。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如今的虎渡村乘势而上,立足本地实际和特色优势,续写“红”“绿”交相辉映的崭新篇章。
历史镌刻的“本色”印记
虎渡村地处丘陵平原地带,河道遍布,水系发达。过去陆路交通不便,村民联系外面大千世界,必走村里简易的渡口。“虎渡”的地名就是由“虎溪渡”演化而来。
虎渡村村民以苏姓为主,村中宗祠、寺庙数座。村里有座“苏氏大宗”祖祠,雄踞虎山,面朝虎溪,恢宏壮丽。苏氏祖祠始建于明宣德元年。后来,祖祠几经兴废。2008年,远近60个苏姓村社族老齐聚,协商成立“漳州虎渡大祖苏氏宗亲会”,决定依原基址重建大宗祖祠。
据记载,虎渡大宗源于漳州府龙溪县三都青礁。宋代末年,苏竦、苏溥父子同登进士,名噪一时。后来海匪作乱,苏氏罹难,祠堂、屋舍被焚毁,袭承务郎的苏朴来到虎渡避居。苏朴生二子,一回青礁山后守祖,子孙分居深青、灌口、凤山等社,成为贞岱开基祖;一留虎渡,竟奇迹般传衍壮大为“海澄三十六社半”,共尊苏朴为虎渡肇居始祖。
数百年来,虎渡苏氏繁衍兴旺,名宦乡贤人才辈现。在虎渡村岭头自然村的正中央,坐落着一座故居,距今已270多年。这便是福建陆路提督苏明良的生前故居。“虎渡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些都是本村宝贵的财富。”龙海区委宣传部派驻虎渡村第一书记吴端平说。
乡土传承的“红色”基因
冬阳静静地洒落在虎渡村苏精诚事迹陈列馆。陈列馆中央的苏精诚雕像熠熠生辉。90多年前,抗日英烈苏精诚从虎渡村出发,踏上了革命和抗日的征途。
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近年来,虎渡村盘活乡土资源,融入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新内涵,“擦亮”本地红色文化基因。2020年,村里荒废的教学楼摇身一变,一座全新的抗日英烈苏精诚事迹陈列馆拔地而起。
近段时间,一批又一批党员、群众来到苏精诚事迹陈列馆接受红色革命教育,汲取奋进力量。
苏精诚从小就有救国图存的大志向,16岁时中断在厦门的学业回乡组织游击队,后率队加入红军,19岁在长征途中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1月28日,在率部掩护陈赓旅长转移时,中弹牺牲,年仅26岁。
陈列馆建成后,已有近百批党员、群众慕名而来“打卡”。虎渡村书记助理连群娜也成了大家眼中的讲解员。“以前只知道苏精诚是村里的英雄,现在能给更多的人讲述他激励人心的抗日事迹,觉得很有意义!”
与此同时,苏精诚事迹陈列馆附近也迎来一系列蝶变。漫步村庄小道,道路宽敞干净,农户庭院修葺一新,村口的排水沟也通畅了,处处凸显美丽宜居的乡村新貌。苏龙辉是虎渡村人,眼看近两年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退休后,便和父母亲一起搬回村里住。
虎渡村书记苏百灵介绍,近年来,虎渡村依托当地文化资源,不断优化乡村公共文化供给,以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为载体,将红色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传入千家万户,让乡风更文明,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能。
沃野弥漫的“绿色”生机
盘活红色资源的同时,虎渡村着重在“绿色”上下功夫,依托青山绿水,抢抓脱贫攻坚机遇,打造绿色富民产业。
隆冬时节,虎渡村的千亩虾池蔚为壮观。在一方方波光粼粼的池塘里,南美白对虾鲜活肥美。虎渡村书记苏百灵告诉记者,过去,虎渡村村民大多以养殖南美白对虾为主要收入来源,白对虾养殖也成了村民致富一大主要产业。但过于依赖自然条件的养殖业导致村民经济收入存在较大的不稳性。“要在巩固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突出以蔬菜大棚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2019年,虎渡村对原有产能落后的机砖厂进行复垦周转,引办龙海旺辉果蔬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产业转型。
在千亩虾池对面,虎渡村旺辉果蔬专业合作社大棚内连片的红彩椒、黄菜椒、青椒生机盎然。大伙正忙着采收、装筐、进库,集中运往山东寿光这一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地,再由山东寿光分散到全国各地商超、农贸市场。
“我们的大棚里培育的都是彩椒、毛豆、花菜、西红柿等优质种苗。”旺辉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财来一边介绍,一边查看果实的生长情况。“蔬菜种苗繁育、基地种植、农产品加工、冷链销售等环节一应俱全,我们合作社采取的是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模式,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种植大户黄财来说。
一株株种苗培育出绿色“钱”景。目前,龙海旺辉果蔬专业合作社为全村提供了近百个就业岗位,共有蔬菜生产基地3000多亩,年产椒类蔬菜一万多吨,2021年实现年产值4600多万元。
谈及虎渡村未来发展,龙海区委宣传部派驻虎渡村第一书记吴端平说:“用好红色资源、打造红色名片,以‘红’带‘绿’,让乡村振兴更精彩。”虎渡村将在挖掘和保护中,推动红色资源充分开发、红色基因广泛传播、红色故事深入人心,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推动红色文化和产业振兴有效衔接,让这个有800年历史的传统村落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