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食堂(许琰 摄)
沙县是闻名遐迩的小吃之乡,现有人口27.2万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4.5万人,占总人口的16.4%,80周岁以上老年人7500余人。
由于大量青壮年外出经营小吃,老年人“吃饭难”问题日益凸显。为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拓展居家养老服务,沙县区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通过建设“长者食堂”打造覆盖区、乡、村的老年人就餐送餐体系,解决老年人和弱势群众“做饭难”“吃饭难”问题,打响“大爱三明”新时代精神文明新品牌。
“两荤两素一汤主食自助,沙县区户籍且年满60周岁以上城市困难家庭、重度残疾人、重点优抚对象、计生特殊困难家庭每人每餐只要5元;80周岁(含)以上老人同样5元;60岁至79岁的老人每人每餐自费8元……”2021年11月5日,沙县区首家“长者食堂”正式开业,实惠可口的饭菜每天都吸引不少老人前来用餐。
价廉物美 运行规范
让老年人吃饱吃好
走进位于沙县区府前西路的“长者食堂”,整个食堂虽占地不大,却十分温馨、整洁。明亮的厨房内,厨师们正忙碌地准备菜品,卤鸡腿、荔枝肉、红烧狮子头、白菜、四季豆……每天8道为老人量身定制的菜肴,每样看着都让人胃口大开。
11时整,老人们排着队,经过人脸识别后,拿着餐盘准备就餐。家住华山小区的叶宝英老人今年85岁,食堂开业以来,只要天气好,她都会来这里用餐。“儿女都在外地,我家又住在六楼,平时煮顿饭对我们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都太麻烦了,经常是煮一次吃两三顿。”一个鸡腿、一份带鱼、两样青菜,老人吃得津津有味,“只要花5元钱,味道也很好,在这里还能和大家一起说说话,比家里热闹多了!”
运营方负责人介绍,为了保证食材新鲜,食堂的菜品全部当天采购,素菜采取分批炒的方式,菜品不仅荤素搭配还结合时令,让老人能吃到当季的新鲜菜品。此外,食堂每天对餐具进行3遍消毒,工作人员统一佩戴手套、口罩等卫生用品。区民政局还通过引入数字化平台,对食堂进行实时监管,确保食品安全。
“考虑到老人的牙口和口味,我们的菜做得较软、较淡,桌上都会准备相应的调料,老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调整。”运营方负责人说。
从之前在家“凑合吃一口”,到现在每天都能吃上荤素搭配的营养餐,老年人是最大的受益者。
“喜欢吃什么就拿什么,热菜、热饭、热汤,吃得心里暖呼呼的,油盐少更健康。”家住西园社区的高宪林老人说,“以前一个人在家做饭实在不容易,量也不好控制,现在不仅更方便了,还能和大家在这里吃饭聊天,心情也更舒畅。”
目前,沙县区已打造慈善长者食堂1间,可为17个社区长者餐厅配送午餐晚餐,实现老年人15分钟用餐圈,真正为老人打造“舌尖上的幸福生活”。
创新模式 辐射带动
区镇村三级全覆盖
寒冬腊月,藏在大山深处的高桥镇杉口村尽显宁静之美。
临近午饭时间,村里的幸福院内逐渐热闹了起来。在大厅里,六七位老人拿着餐具正在排队打菜,打好菜的老人围桌而坐,一边吃饭一边聊天,现场其乐融融。
今年69岁的王孔明老人是这里的常客,儿女常年在外开小吃店,老人独自一人,以往吃饭常常是草草了事。如今,在村里的老人助餐点,“一顿热乎饭”解决了孩子们的后顾之忧,让老人品尝到了乡村振兴的好味道。“今天吃黄瓜炒肉,还有花菜,一荤两素一汤,一天一个样,米饭随便加,一顿只要2元钱,比自己在家吃得好。”
杉口村党支部书记赖衍坤告诉记者,杉口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381人,占全村人口近17%。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村中留守老人吃饭问题成了麻烦事,有的老人行动不便,买菜烧饭成难题;有的形单影只,习惯随便吃点,营养跟不上。
为了改善村内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在高桥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杉口村依托村里的幸福院,办起了老人助餐点,为全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午餐。
“食堂按照老人每人每餐缴纳2元,民政部门补助2元,社会募捐1元的方式运作。开办以来,目前每天来就餐的老人就有30人左右。”赖衍坤说。
在高桥镇,像杉口村这样的老人助餐点就有7家。2021年来,沙县区进一步加快长者食堂网络建设,在每个集镇主街道设立一家长者餐厅,在条件成熟的农村依托村级幸福院设立助餐点,逐步构建区、乡、村3级全覆盖的长者助餐服务体系。
为确保助餐点实现可持续发展,沙县区民政部门出台补助政策,各乡镇政府同时出台配套支持政策,有的村委利用闲置土地种植蔬菜,作为长者食堂的食材供应;许多爱心人士和在外小吃业主纷纷捐款捐物,让农村老人助餐点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目前,沙县区11个乡镇街道已实现长者食堂全覆盖,20个村的老人助餐点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公建民营 拓宽渠道
期待更多力量参与
当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2.6亿人。有关部门预测,“十四五”时期,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聚焦群众养老的“急难愁盼”,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尊严地养老,是各级民政部门必须回答好的一道“时代命题”。
长者食堂是一项民心工程,沙县区采取“公建民营”的形式,多措并举保持长者食堂可持续性。
“基本上都由乡镇街道或相关部门提供交通繁华路段具备运营条件的地点,让食堂具备社会化经营条件,而社会组织和企业则只需负责具体运营,降低成本。”沙县区民政局局长陈桂光介绍,民政部门还积极倡导社会爱心组织参与进来,通过“政府补一点、企业捐一点、慈善给一点、个人出一点”的方法,确保长者食堂能长期运行下去。
在正式运营前,运营方和相关部门就研究出了一条社会化运营道路:食堂仍以服务老年人为主,同时面向社会所有人员提供服务,每餐仅需10元,让长者食堂能“保本微利”,实现自我“造血”和可持续发展。
“老年人的就餐时间相对较早,11时开始差不多持续到12时15分左右就基本结束了,而这时候对上班族来说,正好是就餐的时间点,错峰经营并不影响我们的服务质量。”运营方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食堂开办之初,只有老年人来这里吃饭,但通过大家的口口相传和宣传报道,目前一些在附近工作、租住的群众也会前来用餐。
“我们是以社会化运营的盈利来达到收支平衡,更多社会化食客如果能来这里就餐,就能贴补经营上的开支。”据运营方负责人介绍,食堂目前每天的就餐人数达150余人,而需要保持收支平衡,每日就餐人数要达到300人,社会占比达50%,食堂盈利才足以支付各项开支。“目前这个比例还只停留在25%左右。”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目前,沙县区正在模式、资金、场地、人才等方面大胆探索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居家养老服务新路,但仍有不少地方需要进一步提升。“长者食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需要运营企业做好经营,努力提升自身口碑来吸引更多人前来就餐。同时也希望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共同为长者食堂出一份力。”陈桂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