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我们很多人都知道,转氨酶(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常常提示肝功能损伤,但是很多人甚至很多临床非肝病专科医生都往往会忽视这个可以很好评估肝功能异常的指标—胆碱酯酶,它具有很好的灵敏性,且可以一定程度反映肝脏储备功能。
胆碱酯酶降低提示肝功能损伤
和转氨酶不一样的是,转氨酶升高常常提示肝功能异常,但是对于胆碱酯酶来说,胆碱酯酶降低提示肝功能异常。
胆碱酯酶为何可反映肝功能?
胆碱酯酶是由肝脏合成后立即释放到血液中的非特异性脂酶,肝脏是其唯一合成场所,在肝细胞损伤情况下,肝脏的酶合成功能下降,从而导致胆碱酯酶活性及血清胆碱酯酶浓度降低。也正因为肝脏是胆碱酯酶唯一的合成场所,当胆碱酯酶下降往往提示肝脏合成功能受损。
胆碱酯酶在临床中的意义
胆碱酯酶半衰竭大约为10天,当肝功能受损并累及到肝脏合成肝功能,血中胆碱酯酶可以很快出现变化,表现为降低。研究表明:各种慢性肝病,包括各种病毒性肝炎以及其他原因导致肝功能受损,约有50%患者可出现胆碱酯酶水平降低。当肝实质受损时,因肝内合成减少,酶浓度往往表现为下降。因此胆碱酯酶浓度可作为判断肝脏受损严重程度的指标,预测慢性肝病转归的良好指标。而在慢性肝炎病程中,胆碱酯酶正常或减低后能逐渐恢复正常,大多预后良好,如持续低下或逐渐减低,提示病情趋于严重,预后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