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的概念在很早以前就已经被提出,20世纪末期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就已经提出了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这个概念。最先提出这个概念的是MIT Auto-ID中心的Ashton教授,他在研究RFID技术时,便提出了结合物品编码、互联网技术和RFID的解决方案。当时的提法是基于RFID技术、互联网、EPC标准,基于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利用无线数据通信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构造一个实现全球物体信息实物共享的互联网,这种概念也是2003年第一轮物联网热潮的基础。
物联网概念
在2005年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物联网的覆盖范围也有了较大的拓展,已不仅仅是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虽然目前我国对物联网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定义,但从本质上来看,物联网是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聚合性应用与技术提升,将各种感知技术、人工智能和现代网络技术与自动化技术聚合与集成的应用,使人与物品进行智慧对话,从而创造一个智慧的世界。
物联网应用技术被称为是信息产业的第三次革命性创新。物联网的本质可以用三个方面进行概括:首先是互联网的特征,即物品的互联互通需要通过互联网络进行连接,其次是识别与通信的特征,即纳入物联网概念中的“物品”一定要具备自动识别实现物与物通信(M2M)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网络系统应具有智能控制、自动化与自我反馈的特点。
从技术架构上来观察,物联网可以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与应用层,具体情形可查看下图。
物联网应用层
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网关和传感器构成、包括有温度传感器、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二维码标签、湿度传感器、摄像头、RFID 标签和读写器、GPS等感知终端。感知层的作用就像人的视觉、触觉、味觉、听觉一样,它是物联网获取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的来源,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
网络层:由互联网、私有网络、无线和有线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的,网络层就相当于人的大脑和神经中枢,主要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
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包括个人、组织或者其他系统)的接口,它与行业发展应用需求相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化服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