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实地探访——“开往春天的列车”

本报记者实地探访——

  “开往春天的列车”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又是一年山花烂漫时。每当这个时候,北京居庸关长城脚下,桃花、杏花盛情绽放,北京市郊铁路S2线列车在群山花海中蜿蜒前行,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开往春天的列车”。

S2线是中国首条市郊铁路,2008年8月6日正式开通运营。由北京市昌平区黄土店站始发,终点为北京市延庆区的延庆站,全长108.3千米,最高运行速度120千米/小时。S2线的前身为京张铁路的部分线路。

2019年12月30日京张高铁开通运营时,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指出,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2019年,京张高铁通车。从自主设计修建零的突破到世界最先进水平,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京张线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飞跃。

时值芳菲四月,本报记者走进S2线列车及沿途站点,实地探访“开往春天的列车”。

自然之美——

当居庸叠翠遇上春日花海

4月4日一早,北京市民史女士和朋友来到S2线始发站黄土店站,在测温、验证北京健康宝后进入候车大厅,等待列车进站。“之前就在网上看到‘开往春天的列车’特别美,我们今天8点就出发了,就是想感受京郊的春光,体验一下‘人在画中游’。”

每年清明假期前后,S2线迎来出游高峰。为满足广大旅客乘坐“开往春天的列车”、体验徜徉“花海”的出行需求,同时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最大限度降低客流高峰期的聚集程度,今年3月22日至4月7日期间,北京市郊铁路S2线执行周五至周一及小长假高峰期列车开行方案,即每日开行7对列车。4月4日、5日,S2线又临时加开4对列车,日开行列车达到11对。

登上S2线大约半小时后,车厢里热闹起来,这便到了居庸关至八达岭段,也就是“关沟段”。只见两侧山势雄奇,翠嶂如屏,林木繁茂,景色幽美,再加上桃花粉红、杏花洁白,点染其中,更加美不胜收。一阵微风吹过,花瓣缓缓飘落,游人仿佛置身电影里的梦幻画面。

“这里就是‘燕京八景’之一的居庸叠翠。”列车长李忠卿告诉记者,一般3月下旬至4月上旬的20多天时间里,是S2线的最美赏花期。S2采用NDJ3动车组,编组7辆,载客量大,车厢宽敞明亮,座位间距大。尤其是餐车配备了超大落地窗户,旅客可一边享受美食,一边欣赏沿途美景。

上世纪50年代,“关沟段”的林木其实相当稀少,到处是荒山秃岭。十三陵林场于1962年成立后,开展了大量绿化美化工程。多年过去,山变绿了,但总体视觉不是很亮丽,存在色彩单调、树种单一、景观纵深不足的问题。

为了改变“冬天一片灰、夏天一片绿”的单调景象,京藏高速沿线(十三陵林场段)景观提升工程着力于在高速路两侧,营造色彩缤纷的四季景观。2019年3月,工程开始进场栽植,总面积11384亩,种植苗木超7万棵,主要包括白皮松、油松、元宝枫、山桃、山杏、栾树、暴马丁香等树种。一条景观大道就这样沿公路、沿铁路生长起来。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2019年北京世园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这条生态廊道成为两大盛会的重要交通通道,中外嘉宾游客无不被这里的自然美景所吸引。

近年来,北京持续加大公路、铁路、河道沿线的绿化景观提升,还打造多条生态绿廊。随着市郊铁路怀(柔)密(云)线沿线绿化建设不断推进,北京将迎来第二条“开往春天的列车”。

人文之美——

长城脚下有座百年老站

随着S2线列车继续往前,会经过一座百年老站。在这里,列车不办理旅客乘降业务,只技术性停车,改变列车运行方向后再驶离。透过窗户,乘客可以清晰看到繁体字书写的站名——青龙桥车站。

记者来到青龙桥站时,远远就看见,雄伟的八达岭长城脚下,青山环绕的小山坳中,“人”字形铁轨在这里交叉。建于1908年的老站房依然是当年模样:青灰色外墙搭配朱红屋顶,木质窗棂下摆着传统油灯,明显的上世纪西洋风格。落日余晖下,车站尽显沧桑与古朴。

60岁的青龙桥站站长杨存信今年即将退休,穿着一身制服的他依旧精气神十足。杨站长指着一张京张铁路图向记者介绍:当年在这里设计“人”字形铁路,主要是因为这段路线高差太大,机车牵引力不足,詹天佑先生便用延长距离的方法减缓列车的爬坡坡度,使列车进青龙桥东沟后回头,依山腰作“人”字形运行,再倒向后折返穿越八达岭隧道。杨存信说,八达岭隧道长1091米,如果没有“人”字形线路,距离要延长一倍。

1909年10月2日,京张铁路举行通车典礼,这是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一百多年过去,看着站旁静静矗立着的詹天佑先生铜像、京张铁路使用过的旧钢轨、写有苏州码子的老路标……当年蒸汽机车轰隆驶过的画面依稀又浮现眼前。

1951年,杨存信的父亲杨宝华来到青龙桥车站任扳道员,11年后,杨存信就出生在车站对面的铁路宿舍内的石头房子里。每天看着火车跑、枕着汽笛入眠的杨存信,在20岁那年接过父亲手中的信号旗,正式成为青龙桥车站的一名铁路职工。从扳道员到助理值班员、从车站值班员到站长,杨存信一干就是40年。

这些年来,游客路过青龙桥站时常到站区参观,问杨存信一些关于京张铁路的历史。为此,他向多方请教学习,一有时间就跑书店、查资料、拜专家、收物件,积极奔走,呼吁保护修缮青龙桥车站。

“别看这个站小,它已成为见证中国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的一处地标,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更是一个爱国教育基地。”杨存信说,许多人不知道,1937年,侵华日军占领青龙桥火车站后,在这里修建了军事设施,包括营房、炮楼、碉堡和机枪掩体等。杨站长带着记者拾级而上,一边参观一边讲解。

在站房后面的山上,日军营房为砖石墙体、水泥瓦屋面,共4排20间房屋,占地总面积约2300平方米。南侧营房后有水泥制碉堡,扼守着西侧山谷。北侧营房南端有炮楼遗址,正对京张铁路关沟方向。北侧营房北端,有一处重机枪掩体对着北侧山谷。东侧不远处的长城上,至今还保留着当年日军刻画的字迹。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中国军队还曾在车站举行过受降仪式。

2008年,青龙桥车站被确定为工业遗产,此后,老站房、詹天佑墓等都进行了修缮并恢复原貌,日军工事也成为日军侵略中国的实证。

站在青龙桥站的站台边,每隔一段时间脚下都会有轻微的震动感。杨站长解释,这是京张高铁动车组在穿越青龙桥车站下面的八达岭隧道。京张高铁从地下穿过八达岭,与老京张铁路在青龙桥站“交会”,距地面既有线路仅3.8米,詹天佑先生当初设计的“人”字形铁路旁,又多了一“横”,在这里变成了“大”字,真是美妙的巧合。

如今青龙桥站不再办理客运业务,旅客少了,慕名而来的游客却多了。仅2021年车站就接待1万多人次,成了京郊“网红”打卡地。

“最高峰时,一天之内有32对64趟列车经由青龙桥站,现在S2线开设7对14趟列车,青龙桥站的历史文化价值超过使用价值。”杨存信深有感触地说,“我出生在这里,工作在这里。这是我一生都离不开的地方。”

人情之美——

“最美铁路”背后的坚守

当游客沉醉于春日美景,有一群人,背着工具包,日复一日地沿着铁路线测量、巡查、养护……他们是身穿橙色马甲的养护工人,也叫铁路“医生”。

“每年花开最美的春天,正是我们最忙的时候。”北京工务段青龙桥养路工区工长闫全忠告诉记者,“行话说‘春融乱道’,就是春天来了,气温上升,雪融之后轨道下沉、线路不平,养路工更要加大检查频次。该松的松,该紧的紧,该垫高的垫高,该下降的下降。”

青龙桥养路工区就在青龙桥车站斜对面,距离不过200米,同样地处八达岭大山深处。这个工区从京张铁路开通起就一直存在,至今已成为鲜有的百年工区,管辖着包括青龙桥东站、青龙桥西站、八达岭站三个车站,共计道岔12组、16.15公里铁路线路和设备。这是京张铁路难度最大的一段线路。

“就说青龙桥站旁的‘人’字形线路这儿,进站区的坡度是28.9‰,出站区的坡度是30‰,最大的坡度在居庸关,达到37‰。”闫全忠说。工区管辖区段地势险峻,小半径曲线多,坡度大,在列车的作用下,线路设备框架结构变化快,维修保养难度大。

每天,养路工人都要在铁道上巡路。用道尺测量平不平、用肉眼观察裂没裂、用锤敲敲看松没松……一旦上线检查,大到一节铁轨枕木,小到一个接口螺丝,养路工们一点儿不马虎。

除了日常巡护,寒冬时候,为保证列车通行,他们冒着严寒去巡检;盛夏时节,为防止山上树枝、碎石等掉落,他们一遍遍扫山排查。用闫工长的话说,气温从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到零上三四十摄氏度,他们从不缺席。“天气越是恶劣,养路工越是要走出去。”“雨雪不停、检查不止。”去年夏天赶上大暴雨,闫工长和同事连夜检查线路,从天刚擦黑到第二天早上9点,一晚上时间走了3圈。

今年年底,55岁的闫全忠即将退休。回首工作的37个年头,几次惊心动魄的排除险情让他记忆犹新。2016年,京藏高速上,有一块大型L砖掉在铁轨上,被及时发现,“那块砖怎么也得有300多斤重,好几个人抬出去的。事后大家想起来都后怕,这要是火车撞上可不得了。”闫全忠说。还有一次是在2017年,一棵直径40多厘米的臭椿树被大风刮倒,砸在铁道上。闫全忠发现后,连忙让行进的S215列车紧急停车,再次避免了一起事故。

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早已让闫全忠和杨存信成为了亲密的“老伙伴”、“老搭档”。与山为邻,与车为伴,以路为家,以苦为乐。闫全忠自豪地说:“我当工长12年来,一次事故没出过!”

列车长李忠卿是2019年4月调到S2线工作的。一直在铁路系统工作的他,早年间跑过西宁、成都、深圳等地,可谓“八千里路云和月”。与之前“走南闯北”的经历相比,S2线时间短、乘客也少,但李忠卿和同事们还是恪尽职守,守护每一位乘客的安全。

一次,他看到几位外国友人,大概是一家三代四口,没有座位,便帮他们找位置坐下,外国友人连称“谢谢”。还有一次,列车上有个小孩突发抽搐,李忠卿赶忙上前帮他躺平、掐“人中”,很快小孩便恢复了健康。“就像现在服务接待要做到‘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杯清茶’,都不是什么大事儿,我们做的就是这些。”李忠卿说。

尽管气温不算高,忙前忙后的李车长早已大汗淋漓。他将S2线时刻表放在帽子里随身携带,这张纸不知被头顶的汗水浸湿过多少回,已经泛黄出油。

青龙桥车站里,挂着不同季节拍摄的同一角度4幅照片,春日繁花似锦,夏日蓊蓊郁郁,秋日斑驳多彩,冬日银装素裹,四时风物变换,不变的是穿行在山间的S2列车。如果说百年京张铁路是一曲雄浑的交响乐,服务于这条铁路的杨存信、闫全忠和李忠卿们,便是这乐章中辛勤跳动的音符。他们的坚守,才成就了这条春天里的“最美铁路”。

本报记者 严 冰 叶 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634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04-08 11:00:15
下一篇 2022-04-08 11:05:15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