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进文本报记者刘启红
芦溪县南坑镇窑下村有两张响亮的名片:一个是南坑瓷的发祥地,有“先有窑下,后有饶州”之美誉;另一个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胡启初的故乡,斯人已逝,其事迹和精神,仍激励和感召萍乡20多万名志愿者。
窑下村名头虽大,然而长期以来房子旧、环境差、道路窄、经济落后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村民。2021年始,南坑镇在窑下村试点推行“1+10+N”党员联户工作机制,开创了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局面,闯出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天地。
精神面貌新
“我们现在有什么事只要和联户党员说就行,很快就能够得到解决。”村民甘小玲高兴地说,一些安装路灯、整治卫生等“小事小情”,反映后不到一周的时间就能得到解决,“党员干部是真的把我们的诉求放在了心上。”
2021年,南坑镇在窑下村试点推行“1+10+N”党员联户工作机制,每名党员中心户联系10名骨干党员,每名骨干党员再联系N户群众,当好政策宣讲员、民意收集员、矛盾调解员、文明监督员、致富帮带员,为群众提供全方位、零距离服务,形成了支部引领、党员带动、群众参与的良性“闭环”。与此同时,建立“红色账户”积分制和群众、支部、党委三级评价机制,记录党员联户工作开展情况,将群众满意度作为一个重要参考指标,纳入党员年度民主评议。“红色账户积分靠前的党员评定为星级党员,每月进行更新排名,在党员荣誉榜上公示,年底还有表彰,大家干事创业的劲头更足了!”被评为2021年度“五星党员”的张敏萍告诉记者。
走村不漏户,党员随处见。自开展党员联户工作以来,窑下村46名党员直接联系群众1800余人次,帮助群众协调解决各类问题150余个,办结率100%。
产业项目新
人勤春早。走进窑下村,但见一个个项目建设正酣,整个村庄宛如工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这是我们重点打造的研学基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将全面展示窑下村的瓷文化和志愿文化。”窑下村驻村第一书记覃鹏飞指着一栋颇为气派的建筑介绍道,单靠发展研学经济,村集体保守估计就能增收30万元。这名毕业于中科院空间物理学专业的博士生,在窑下村实现了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融合。在推进产业发展过程中,他的成就感与获得感与日俱增。“1个晚上签订58份房相改造协议,3天流转150亩土地、200亩林地,5天迁坟48座,7天内完成2.3公里路基铺设。”覃鹏飞如数家珍地告诉记者,村民的踊跃配合,正是全村发展产业的原动力。
羲之河畔,一片桃林十分显眼。花缀枝头,微风吹过,阵阵清香沁人心脾。窑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廖小群喜滋滋地说:“这个新上的秋雪蜜桃产业项目,种植面积有150亩,今年夏天就可以出果啦!”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桃林丰产期每亩可挂果1000公斤,按照每公斤10元的批发价,一亩地的收益有1万元左右。
“以前窑下村是个经济薄弱村,村集体年收入才2000元。现在有了产业托底,去年村集体收入达到了15万元。今年的收入还会更高。”廖小群信心满怀。他告诉记者,窑下村还将利用当地的老鹰谷风景区,打造一批特色民宿,实现产业兴、百姓富。
人居环境新
在廖小群看来,以前的窑下村是个被人遗忘的角落,路是一条“下雨成脓包、天晴变铜包”的泥沙路;河是一道蚊蝇滋生、垃圾遍地的“龙须沟”。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去年以来,窑下村发动群众,新修了一条6公里的村路,疏浚了河道,还陆续对全村260栋民房进行房相改造。一天小变样、一年大变样。对此老党员罗金尧看在眼里、乐在心头:“我以前不愿出门,现在每天走个两三圈,都不嫌累。”
提升人居环境,群众的积极参与是关键。得益于“1+10+N”党员联户工作机制,窑下村完全没有了过去那种“干部干、群众看”的情况。在修路时,村民老郭觉得自家的土地被占,不断阻止施工。见此情景,党员中心户张启萍几次登门,提出“要地拿我的,要钱我来给”,并发动其他村民一道做工作,成功把老郭劝通,保障了工程按期完工。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眼下的窑下,处处桃红柳绿,处处莺歌燕舞,风光无限。羲之河穿村而过,静静流淌。民居依山傍水,青砖碧瓦,一副江南胜景模样。
如今的窑下,处处新风吹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