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爱你,中国》的原唱叶佩英带领数万人在天安门广场,用歌声向伟大祖国七十华诞献上祝福,这是她时隔多年后再次出现在大众面前。
彼时已经84岁高龄的她,风采不减当年,一开口仿佛把人们带回了那个年代。
作为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叶佩英演唱过很多首我们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其中有《康定情歌》、《在那白茫茫的田野上》、《我爱你,中国》等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我爱你,中国》。
这首歌在上世纪70年代末真可谓是轰动一时,响彻整个华夏大地。
可我们很难能想到,拥有如此轰动作品的著名歌唱家竟然也有过一张口就被叫停的经历,可见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01
叶佩英,1935年出生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的一个普通华人家庭。
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但是父亲从小就告诉她,我们是中国人,正是父亲的这番叮咛,使得叶佩英从小就有一颗“中国心”。
1941年,迫于马来西亚战乱,叶佩英和哥哥只能辍学回家。
父亲为了不耽误两个孩子学习文化知识,便决定举家搬迁到远郊区,一边开荒种菜,一边用中国人的方式教两个孩子文化知识。
为了生计,年幼的叶佩英在学习之余和哥哥一起去摆起了香烟摊。
他们在郊区的生活就这样持续了三年多。
1945年二战结束后,叶佩英一家人动了回国的念头,可由于世界局势动荡不安,这个念头只能暂时打消。
但这颗向往着回国的种子却在叶佩英心里渐渐扎根,慢慢开始萌芽。
终于在1951年,各地局势逐渐趋于稳定,叶佩英的父亲决定带全家人回国。
他们一家人在新加坡登上了回国的游轮。
整整五天五夜,伴随着游轮的进港、鸣笛,叶佩英终于看见她梦寐以求的五星红旗,她激动至极。
02
回到祖国以后,叶佩英在叔叔的安排下进入到广州中山大学附中读初二。
在这里,自幼酷爱唱歌的她找到了自己的“舞台”,参加了合唱团,还拿了很多奖。
要知道,自小生活在国外的叶佩英说起普通话都不是十分标准,但她却能在唱歌上如此天赋过人,使得很多老师都震惊不已。
叶佩英本以为自己可以就此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没想到最后还是败给了现实。
刚回国的叶佩英说起中文都不是十分标准,粤语的授课让她更是备受煎熬。
由于语言不通,她便毅然决然的转学至北京。
三年转瞬即逝,转眼到了1955年夏天,叶佩英要面临人生中第一个重大选择—去哪里上大学?
所有人都认为这位天生的“金嗓子”会报考音乐学院,但她却说:
“我要报考地质大学,将来做一名地质学家,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去。”
叶佩英的中学音乐老师十分爱才,不忍看着这样一位能唱歌好苗子耽误自己:
“新中国更需要你这样的音乐人才,去考音乐学院吧,你一定可以的。”
听闻老师的劝诫,又考虑到自己的热爱,她决定报考中央音乐学院。
彼时的叶佩英还不知道,她的决定在日后会影响整个中国红歌事业。
在广东读初中时,叶佩英是天赋与才华兼备的音乐人才,无论是什么歌她听上两遍就能学会。
可来到大学后,她发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在声乐课上,她只要一开口就会被老师叫停,其问题无一例外的都是——发音问题!
国外的生活经历,让她很难适应普通话的发声方式,由于生活习惯所致,她很难改过来。所以每次上声乐课对她而言就如同“上刑”一般痛苦。
时间久了,叶佩英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来错了地方?自己真的适合唱歌吗?
叶佩英开始陷入沉闷之中,意志逐渐消沉,身边的同学不忍看她如此自甘堕落下去,便想发设法的帮助她。
叶佩英看着大家如此热情的帮助自己,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这么下去,她开始尝试将自己归零,一切从头开始。
无论是乐理知识还是视唱、练耳,都开始跟着老师一点点的从头学起。
她还开始学拼音,一点一点正音,甚至连走路都听别人讲话,看别人口型、模仿发声。
叶佩英坚信,在充满信仰的爱国者面前,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
在没日没夜的练习之中,叶佩英练就了一套硬功夫。
终于到了1961年,大学毕业后的叶佩英因为成绩优异留校任教,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叶佩英与相恋多年的同窗好友吴式锴正式走在一起。
03
吴式锴是东北人,他父亲在解放前还是政界红人,权势很大。
他从小酷爱音乐,想当个音乐家,整日里不是在家唱歌,就是跑到山上练声。
1950年,他干脆停学,在北京自修一年音乐课,最终如愿以偿地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
从这时起,吴式锴和叶佩英这两条平行线便开始有了交点。
他俩都选修俄文,算得上是同班同学,因为兴趣一致所以上课时经常坐在一起,久而久之俩人开始暗生情愫。
学校有个合唱团,女声多男声少,这时叶佩英便想起吴式锴,知道他很喜欢唱歌,便邀请他来参加。
可能是因为叶佩英也在其中,吴式锴便爽快答应了她的邀约。
多年以后,当叶佩英回忆起这段“恋爱史”之时,一旁的吴式锴只是微微一笑,表示默许。
夫妻二人志趣相投目标一致,常常一起切磋业务。叶佩英笑着说:
“吴式锴是我的音乐活字典、资料书、碰到任何问题都会请教他,没有他不知道的。”
“他教过的学生,有的成了著名歌唱家,有的成了著名作曲家,也算得上是桃李满天下。”
提起吴式锴,叶佩英言语之间充满了骄傲与自豪,如此伉俪情深,实在令人羡慕不已。
他们夫妻二人对于音乐事业的痴迷程度和专业水平不相上下。
上学的时候,民警抓住一个小偷,从小偷身上搜出一盘录音带,送到音乐学院来鉴定是否是风月录音带,大家都说去找吴式锴。
能够得到这么多人的认可,可见吴式锴对音乐的敏感程度绝非一般。
刚结婚那会,为了提升专业水平,他们夫妻二人舍弃了上街买菜的时间,顿顿在食堂吃饭。叶佩英笑称:“我们这是花钱买时间”。
可能机会总是会降临在勤奋的人头上,毕业两年后,叶佩英终于等来了属于她的时代。
04
1965年,她受邀参加“纪念抗日战争胜利20周年”大会。大会上,叶佩英用一曲《黄河怨》赢得了高度赞扬。
正当叶佩英在音乐舞台上初露锋芒,正向音乐高峰攀登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浩劫,将她的梦想之路拦腰斩断。
书不能教,歌不能唱,学校的老师们都被赶去农村劳动,但这也没有改变叶佩英对音乐事业的热爱。
她依旧想方设法的练声,把农村这片广阔天地当做天然的舞台,白天劳动,晚上就在月朗星稀的夜里在田间地头,在打谷场为乡亲们唱歌。
在这种状况之下,吴式锴依旧对叶佩英不离不弃,劳动之余两人经常一起锻炼身体,还到小河里游泳。
直到1978年,国内局势逐渐明朗,在时代的感召之下,导演欧凡、刑吉田决定筹拍一部反应归国华侨爱国情怀的音乐故事片《海外赤子》。
与一般影片不同的是,作为一部音乐故事片,《海外赤子》中的音乐不是附属品,而是表现故事的主要手段。音乐成功了,影片就成功了一半。
因而,摄制组在挑选词曲创作者以及演奏者之时格外用心,经过反复的认真比较用时长达一个月终于选择了郑秋枫作为整部影片歌曲的创作者。
其中那首《我爱你,中国》虽然谱曲只用了两小时但他十分用心,曲中加入了许多自己亲身经历的感情所在。
这首歌在选择演唱者时也十分费心,在苦苦寻找无果后做最终选择了叶佩英。
影片上映后不久,这首歌就被广为传唱,凡是有扩音设备的地方,都能听到叶佩英优美的歌声。
05
随着《我爱你,中国》的歌声响彻华夏大地,叶佩英也开始各种演出不间断。
在她外出演出的日子里,丈夫包揽了家里的一切事务。
伴随着女儿的出生吴式锴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因为他们的女儿一直是由叶佩英的母亲照顾。
吴式锴不仅要照顾叶佩英,还要经常去看望女儿和叶佩英的父母。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988年叶佩英的母亲去世,她们才把女儿接回家住,这时,照顾女儿生活起居的责任又落在吴式锴身上。
他却从不抱怨,反而很谦虚的说:
“没关系的,佩英不在家我反倒轻松,她的房间我不用打扫,我们的女儿也乖巧懂事,我从不觉得累”。
吴式锴比叶佩英大三岁,自然在生活上格外照顾她。不仅年轻时全力支持叶佩英出去演出,退休后也一样。
如果叶佩英去演出,吴式锴就丢下学生去当她的观众,他们两人相互尊重共同进步,相守将近六十年从未吵过架,任谁看了都要夸一句“神仙眷侣”。
他们的女儿也十分优秀,自小受父母熏陶的她也选择了音乐专业,毕业后成为了一名音乐老师。
女婿是一名地质学家,即使工作十分忙碌,也会抽出时间照顾家里,一有空就来帮着干活。
两代人过着无比幸福的生活。
16岁回国与音乐结缘,20岁上大学,26岁留校任教,43岁因《我爱你,中国》成名,正式从讲台走向舞台。
叶佩英这一生充满曲折,但又过的十分美满,她的歌声响彻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也许我们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总会遇见各种各样的困难,一如当年的叶佩英遇到发音困难时一样,但是只要不放弃,并努力去面对,所有的难题总会迎刃而解。
叶佩英勇于面对困难的态度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无论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肯花时间去钻研,总会找到解决的办法。
愿老人家健康长寿,希望在祖国八十华诞之际,我们依然可以听到那首《我爱你,中国》!
文|-11
图源网络,侵删
或许你还想看往期精彩:陈宝莲遗子:生父不认,梁家辉没实现抚养他的承诺,如今他怎样了
汤淼:瘫痪五年后和周苏红离婚,十年过去了,前妻再婚,他怎样了
说不会抛弃“糟糠之妻”的朱之文,履行承诺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