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操场乡立足生态禀赋优势,因地制宜谋划产业发展,努力趟出发展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操场模式”,全乡特色产业亮点纷呈,10个行政村均有适当规模产业,2021年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均突破15万元。
抓好“三要素”选准产业发展方向
该乡结合“三资”清理,着力摸清村情、摸透家底,有效发挥要素保障作用,积极谋划产业发展。
抓好资产盘活。对闲置的村部、学校等集体资产全面盘点,对辖区内山林、土地等资源全面清查,通过租赁、参股等方式进行有效开发利用,变闲置资源为聚宝盆。石塘村将闲置山地整合出租发展蜜桔产业,每年村集体经济增收6万元;凤塘村将原村级小学出租,开办玩具加工产业,每年村集体经济增收2万元。
抓好资源利用。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特色资源优势,顺势而为发展特色产业。操场乡群山环绕,光照充足,农户历来有种植山地西瓜、甜瓜的传统,牛泥塘村借助天然地理优势,种植山地西瓜,2021年村集体收入10万元;井塘村种植西瓜、甜瓜,2021年村集体收入6万元。
抓好资金整合。积极整合产业扶贫、农田水利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入发展壮大产业。2020年该乡积极整合产业扶贫、挂点帮扶等资金270万元,与欣欣荣公司合作,建设14个温控大棚发展香菇产业。太湖村积极争取200万元扶贫产业项目资金发展肉牛养殖,投产第一年可增收20万元以上。井塘、塘西等村整合项目资金500万元,在做好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资金入股寅达生态牧业有限公司,每年按不低于投资总额的10%收益分红,启动即投产,投产即增效。
用好“三种力”强化产业发展支撑
坚持党建引领。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村级各项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行动优势,为产业发展把脉定向,为产业发展提供政策、资金支持,强化监督问效,有效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调节这只“无形之手”的作用,顺应市场经济规律,根据市场需求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规模,不搞一刀切,蜂拥而上。上松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投入30万元大力发展100亩韭菜花产业,两年收入达54万元,2022年新春上班第一天启动300亩韭菜花扩增项目,目前正抢抓有利时机栽种。
坚持能人带动。要走好产业振兴之路,激活乡村产业“一池春水”,关键在人,关键在用好人。发挥村支书“领头羊”作用。更好盘活资产、资源、资金,为乡村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上松村党总支书记黄永飞原在外经商,进入村委后,先后引进中药材、竹荪、小龙虾、韭菜花、香菇等产业,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道路上用心摸索,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飞跃。桂村村党总支书记刘春根,2021年上任以来,积极谋划创办烘干厂,整合流转土地1700余亩,打开产业发展增收新局面。发挥致富带头人“纽带”作用。利用致富带头人技术、资金、市场等优势,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村“能人”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建立“致富带头人+村集体+合作社”模式,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山泗村发挥本地能人作用,投入资金70万元发展鲈鱼产业,首年就大获成功。发挥“土专家”技术指导作用。积极发掘本乡“土专家”“土博士”,为培育壮大产业提供技术支撑。乡农办主任陈小平毕业于樟树农校,躬耕农业责任田20多年,深受当地农户赞扬,2012年率先从福建引进竹荪产业,手把手传授农户种植技术,逐步在全乡和周边县市推广,目前仅操场就有竹荪种植面积100余亩,年产值达100余万元。
打好“三张牌”激发产业发展动力
打好“激励牌”。发挥绩效考核激励作用,把产业发展作为书记项目纳入年终村级绩效考核,提高考核系数、分值权重,积极探索产业发展规模与村干部的绩效奖励挂钩的机制,增强村干部发展壮大产业的动力。
打好“强村牌”。采取“1+2+1”联村发展模式,通过资金入股分红、产业帮带等方式,逐步形成联建双赢、模范变示范、先进带后进的工作格局。牛泥塘村、井塘村两个弱村分别出资5万元与经济强村上松村共同建立烘干厂,对香菇、竹荪进行烘干,所获收益按出资资金比例分红。
打好“招商牌”。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特色产业。山泗村引进宜春企业,盘活280亩闲置林地发展果冻橙、高档水果,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万元。
搭好“三个台”唱好产业富民大戏
搭好产业销售平台。坚持线上线下齐步走,线下积极与超市、农贸市场、企业等对接,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拓宽线下销售渠道。线上积极与“菜东家”等电商平台合作,积极开展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做强线上销售平台。
建好产品加工平台。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推动产业链延伸,增加产业效益。上松村投入24万元建设仓储冷库,保障韭菜花、香菇、竹荪等农产品鲜度,投入20万元建设烘干厂,对香菇进行加工。
建强利益联结平台。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农户”“致富带头人+合作社”等多种模式,建立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助力村级集体增收,带动农户致富。太湖村积极推进冬闲田季节性流转,吸引浙江外商发展800亩芥菜连片种植,年产量达640万斤,可生产64万斤梅干菜,年产值达500万元,带动周边100余户农户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