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拖延症的应对,《反本能》一书作者在第三章开篇说:
“据我们的样本调查发现,很多人拖延只是因为习惯,是因为动力缺失并且在决策中得到长期强化的一种行为模式。”
然后通篇围绕改变习惯开了系列“妙方”,诸如从简单开始的蝴蝶效应——从简单的任务开始——给个进度条——增加确定性——可量化、具体的计划——有效重复·让新习惯替代坏习惯等等……
作者以上观点值得商榷,不敢苟同。
因为关于什么是拖延症?其本质特征是什么?全篇只字未提,就开了一系列包医百病的良药,这不是神医便是庸医呀。
我们想一下,拖延症这个话题并不新鲜,穷尽所有关于拖延症的书及文章其基本结构都是:先恐吓一下,它的危害有多害人,又分了几种类型或变种,然后告诉你什么原因导致拖延症,让人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关键是到了关于如何治疗拖延症,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是 一堆一堆的离谱。解法无非是意志不坚就要忍耐、精力不济要集中精力、时间管理不好就用蕃茄工作法、任务太难就拆解罢或从简单开始也行,环境嘈杂就关掉电脑、手机提示,不刷抖音、不玩游戏等等一通操作,拖延症不就治好了嘛。
用屁股想一下,若我能做到这系列动作,我还叫拖延症吗?这些方法不识字的人都知道有,我们识文断字的人都知道,但我就是做不到啊,知道做不到才会拖延,才叫拖延症,也知道那事重要且该干,很焦虑,但我就是做不到,这才是拖延症的特征。
拖延症通俗的理解,即明知什么事该干就是拖着不去干,由此内心而生出焦虑感、负疚感。可以看出,拖延、焦虑、负疚构成拖延症的三要素,判断一种行为是不是拖延症,就要看该行为是否齐备三个要素。
人们都误认为“懒惰”是拖延症的行为表现,其实不然,一个懒惰的人在行为上也会拖,但懒人并不以为事是该干的,就是懒汉一条,脸皮比墙壁灰还厚,猫儿拱灶孔,认成鼻子黑,何来负疚感、焦虑感,也就无所谓拖延不拖延了。显然,拖延症就是明知要干却无法让自己着手去干,那懒惰就不算是拖延症。
以我自己写作为例,我就是一个拖延症的人。
我规定每天要完成一篇上千字的文章,明知要干这件事,白天有大把时间能够去完成,可每次都拖至临近晚上十一半开工,才赶忙十二点前输出以完成打卡,而白天就是东搞西搞,一天过去了,就是没法开始。
尤其是朋友托帮忙的事,本可尽早去处理,也好了却彼此心愿,但总是拖延到火烧眉毛时才在匆忙间解决,弄得一个不靠谱的印象,既焦虑又负疚。
那如何看待拖延症?有什么办法对付它呢?
由此,想必大家都知道一本书叫《蕃茄工作法》,认为拖延症不就是管理时间嘛,好办,要办的事设个闹钟,每个蕃茄时间二十五分钟,不受打扰专心用一个蕃茄时间完成,然后呢,又用二十五分钟蕃茄时间专心致志完成另一件事,事情完成,不就解决了拖延症问题了吗?许多文章都开出这类似方案来解决拖延症问题。
这不是废话吗,如果一个人能开始或着手做到这些,哪还有什么拖延症可言,之所以拖延,正是因为知道该做却无法开始,不能着手去做,最后根本做不到才叫拖延症。
拖延症的特点就象减肥一样顽抗。
正如我一哥们,是早年的法学博士,因体重超二百斤,检查身体三高加重度脂肪肝,无数人劝他忌口少吃或不吃肉,多运动多锻炼,要下决心减肥,他也想尽了一切办法,但他就是忌不了口,一顿可吃一钵红烧肉,他是没有红烧肉等于没有吃饭的主,这些连傻子都懂的减肥道理,难道博士不明白,可就是没法做到,办了健身卡,硬是拖着没去运动过一次,前二年因服用所谓高级减肥药,不幸患心血管病英年早逝。
可见,拖延症的顽固性远超出人的想象,可以说没有人没有拖延症。
它实质是人的心理问题,因根系扎得太深,所有拖延行为都只是个人的内在心理现象的外部表象而已,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人类所有关于生物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离揭开这类问题的神秘面秒还路途遥远,只有不停地探索。
要解决拖延问题,也只能从个人的内在心理结构和认知格局着手,那些所谓的方法清单,不过是唠叨的杂音,于事无补也不靠谱。
拖延症人人都有,也不是一种什么病,但毕竟是一个人人要面对的问题,如何应对呢?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著名哲学家约翰·佩里著有一本叫《拖拉一点也无妨》,幽默和智慧探讨了拖延现象,并提出了一套独特的应对策略。
佩里教授在书中分享了他个人的拖延经历和心得,以及如何将拖延转化为生产力的方法。为拖延者提供了一种自我接纳和积极行动的可能性 。
佩里教授希望读者能够不再从心理上对抗拖延,而是学会接受并利用它 。接受自己的拖延习惯,并学会聪明地利用它来完成一些不那么重要但也挺有价值的任务。
佩里教授的“结构性拖延法”说明拖延症本身并不是真正的危害,真正的危害是人们的一个心理机制,即以为自己有拖延症,通过结构拖延法如“南水北调,祸水东引”打破心理机制,从而克服了拖延。
如今,拖延症已然成为社会痼疾,因其背后的敌人是几百万年的生物进化史,而人类的文明进程与之相比又是何其短暂,人的生理、心理构建的改变根本来不及作出反应,直接表现为人类更加看重眼前价值,而不会考虑未来长远价值的心理结构。即使强大的宗教信仰应对这种底层的心理结构也无可奈何。可以说,拖延症就是人类的底层心理结构。
人类进入现代工业文明后,客观上又加重了拖延症及其危害。一个人从手段到目的之间变得非常复杂而遥远,并不能用直接本能地感受到得到,不象原始人类那样捕猎成功就意味着食物与生存,就可饱吃一顿,不干就得挨饿,手段与目的之间既简单又直接,行为与结果之间直接而明显。现代社会完成一件工作需要多个步骤和长时间的付出,行为与结果既不直接也不明显,所以酿成了拖延症。
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信息量大而泛滥,尤其是互联网时代,各种大众媒介、等给每个人的脑子里都灌输了一大堆观念,人们脑子里就有了自认为许多正确的想象,这些想象实际上大多是不切实际的期望和幻想,媒体上所展示的理想化形象与成功案例,为了实现商业目的而经过精心策划的手段,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让人感到焦虑、沮丧、从而选择拖延行动。
现代社会,人们一般都只将工作当成一个谋生手段,并不会当做自己的事业。
工作任务是分派的,其目的是外在强加的,从本能上讲,是不愿意去做的,这是人的普遍心理机制,所以就会尽量躲避强加的工作任务。这也是拖延症加剧的重要因素。
综上,从目的论视角,分析现代社会的人因行为目的模糊性,导致拖延症的情形,下面再探讨克服拖延症的方法问题。
不管多有效的方法,只要不顾及到事件的长远利益与终极价值,而只管直接可得眼前利益,拖延症是难已发生的,正如孩子不会拖延去玩,拖延去打游戏,成年人不会拖延去打牌一样。
所有的方法都是相对于目的而言的,如果一个人从事任何事都秉承对自己负责的目的,就能逐步达到人格的成熟,人格成熟意味着一个人能在不同的境遇下作出明智的选择,平衡短期利益和长期目标,并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层面的价值最大化,为此,在现实价值和未来价值之间做到跨越时空的调配与平衡,这时,你的人就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内在心理结构已完成了重新构建过程,一切水到渠成,拖延症也就自然被克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