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是摆在第一位的,没有柴,生米做不成熟饭。做饭用的燃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条件之一。
年少时在我生活的小镇上,居民大多是买柴烧饭,买回后还要将小块柴的枝丫折断剁小,用斧头将大些的树枝砍成一小块一小块的,谓之“劈柴”。然后每四小块码成一个小正方形,一层一层地交错叠上去摆好。做饭时,得先在灶膛里架好粗细搭配的柴火,再将刨木花或纸片点着,由细到粗,慢慢引燃灶膛里的柴火。倘若买回的是半干半湿的柴就麻烦了,用扇子扇、用嘴吹,弄得满屋子乌烟瘴气火硬是着不了。做饭的人一会蹲下来在灶膛前架柴扇火,一会站起来在铁锅里炒菜,一顿饭做下来汗流浃背灰头土脸。
后来,小镇上有了煤,只是市场物资供应奇缺,每月供应一定的数量。开始是散煤,凭票证买回后自己做煤饼。用煤末掺和着泥土才能做成煤饼,而镇上只有沙土,要到郊外去找有黏性的土才成。因而做一次煤饼,就是进行一次大的体力劳动,但比起烧柴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之后,市面上有用机器做好的现成的蜂窝煤卖了,做饭方便多了。
因为用煤一时还不能普及,民用燃料煤、柴夹杂着使用。20世纪80年代,我在县城的国有企业上班,厂里每年冬季还组织车队到山里买柴,运回后分给职工。
民用燃料突破性的升级是使用液化气。90年代初,厂里从外地运回一批罐装液化气供应给职工,小城一下子轰动了,县委政府及各级主管部门纷纷找到我厂要买液化气。因为供不应求,厂里召开职代会商讨对策,最后用“高价出售,内部职工拿补贴”的办法才暂时缓解了矛盾。好在几年后液化气供应全面放开了。
使用液化气的同时,我们仍然辅以蜂窝煤和电。蜂窝煤便宜,适宜烧水和煨汤,但引燃慢,且有封炉掏灰的麻烦;液化气火大,炒菜做饭来得快,适合上班族抢时间做饭,但每月买气来回要搬罐,还要背上楼,是力气活儿,就算花钱请人搬也麻烦;使用电器最方便最干净,但价格不菲,也比液化气来得慢,不宜炒菜只宜烧水。
我退休后到武汉定居,一来就使用管道天然气(此时老家也已在筹建天然气管道),冬天取暖也是用天然气,方便、干净,还便宜。烧一餐饭、取一天暖,用了多少气,计算用去多少钱,在显示屏上一目了然。天然气用完了,只需到指定的地点缴纳费用便可继续使用。我们居住的楼盘和小区,再也见不到劈柴用的斧头、引燃柴火的木屑、烟熏火燎烧柴的灶膛了,再也见不到煤饼和蜂窝煤,见不到背着沉重的液化气罐爬楼的景象了。
民用燃料的升级和变迁,见证了改革开放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见证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更是我们伟大祖国日益富裕强大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