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庞大的教师队伍里,有一个鲜为人见的群体,他们的教学人群是身体或心智有缺陷的特殊儿童,所以在工作中需要承受更多的磨砺和辛酸,他们就是特殊教育老师。
自1874年我国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瞽叟通文馆建立至今,中国特殊教育在近150载历程中摸索前行。特教老师之“特”,在于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教学方式的独特性,知识结构的多元性,更在于职业理想的崇高性。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特殊教育开始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高等院校建立研究体系,作为一种新兴的“冷门职业”,特教老师的贡献与其知晓度有着极大的差距。
特教的因材施教
一直以来,对于“特教老师到底教什么”,很多人有不一样的理解。有人认为特教老师“没有升学压力,比普通学校老师轻松多了”,也有人觉得特教老师“就是陪残疾孩子们玩一玩而已”,更有甚者将特教老师归类为高级“保姆”。
在一般普通学校中通常采取的是“集体教育”,即几十个学生一起接受相同的教育授课。而特殊学校采取的是“个别化教育”,一个班级通常只有六七名学生,每堂课则有两三名老师同时上课。
这是针对特殊儿童,尤其是智力障碍儿童设置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也就是“因材施教”。特殊儿童在入学前,特教老师会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包括身体状况、运动能力、感知能力、智力程度等,同时也要了解其家庭环境、以往受教育史等因素,进而制订适合某个孩子的学习计划。
比如某个特殊儿童认知能力不错,但是运动能力稍弱,他的计划中就要体现出针对巩固认知能力和强化运动训练;另一个孩子很擅长语言表达,但缺乏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那老师就会将他的课程方式多向口头表达倾斜,同时加入生活技能的训练。
此外,不同残疾类别的孩子学习内容也有差别。像听障儿童和视障儿童,他们的学习方式更接近普校的孩子,只是学习科目不太一样,比如听障学生会学手语,视障学生会学盲文、音乐等。而心智障碍儿童,更需要学习生活技能、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等课程,如生活语文、生活数学、感统训练等。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这些特殊儿童将来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特教的艰难辛酸
针对特殊儿童的个别化教育意味着特教老师要付出更多精力和耐心,一个孩子的成长并非一成不变,因此特教老师需要时刻关注孩子的状态进行动态调整。
普教老师的教案可以用一个学期甚至更久,只要新课标没有大的变动,就可以一直沿用下去。而特教老师可能每个月、每周甚至每天都在调整教案,以应对不同孩子可能出现的变化。除了无止境地整理教案,很多特教老师还承担着“送教上门”的任务——为那些重度残疾、行动不便的孩子上门教学。
除了在教学上特教老师付出更多,他们往往还兼顾着特殊儿童的生活照料。很多孩子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上厕所、吃饭等都需要老师帮忙。有些特教老师对特殊儿童的了解程度甚至超过了家长,他们对学生视如己出,打心底里把特殊儿童当成自己的孩子在培养。
这也体现出特教老师在专业领域的包容性更高,虽然特殊教育不以成绩为衡量标准,但学生能力的提升,是对特教老师最严格的考核,这项考核没有标准答案,考量的是特教老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
2022年推出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着重提出“推进融合教育,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普校和特校从以前的双轨制变为现在的交流制,双方会定期交流、学习,这也是融合的一种体现。这让不少普教老师加深了对特教领域和特教老师的认知,感慨这个群体“身怀绝技”的同时,非心怀大爱者不能胜任。
特教的理想追求
近几年,随着特教老师的需求不断扩大,这份职业的热度越来越高,选择从业的人也越来越多,而离开的也不在少数。这是因为特教老师比其他职业更容易迎来“职业倦怠期”。
特教老师在工作时高度输出,同时也承受了极大压力,这与特教行业本身的工作职责有关。特教老师不仅需要传授特殊儿童知识,还要给予特殊儿童生活方面如吃饭、如厕等照顾。不仅如此,特教近年来发展迅速,特教老师要不断进行自我充电,以面对来自家长和社会的考量。种种压力导致特教老师的心理健康状态不理想,久而久之会使其工作情感耗竭,而情感耗竭是职业倦怠最明显的表现。
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也是许多特教老师离开行业的重要原因。1956年,国家出台了特教津贴制度,当时按全部工资的15%计算。1985年工资改革时改为“基本工资”的15%,只占全部工资的6%左右,起不到吸引人才的作用。而且,中高等特殊教育的教师还不在享受津贴范围内。工作难度高、压力大,待遇偏低是特教教师岗位普遍的情况。
教师的成就感多来自于学生的反馈,比如学生优异的成绩、长大后理想的工作等。特教老师在这方面的成就感往往是极低的。他们当中很多人最大的理想是“没有特殊儿童”——要么医学的发展使得残疾的概率大大降低;要么特殊儿童已经完全融入社会,与你我他无异。
“能坚持干特教的,对残疾、对融合、对社会公正都比常人有更高一层的理解,他们需要这样一份大视野、大格局。”一名坚守在一线多年的特教老师说,“大部分从事特教行业的老师,都是浪漫的理想主义者。”
特教老师只是特教教师,不是一个保姆,请不要以保姆的要求,来要求他们。
每个走上特教岗位的老师都要经历一到两年的适应期,从自我否定到承受社会质疑,再到重塑自我价值。他们用自己的爱心和坚持,让一个个特殊儿童接受教育,让他们的家庭抓住希望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