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这四个字仿佛携带着千年古韵,流转在岁月长河之中。而“荏苒”在成语中常被理解为时间流逝,但少有人知,它还指向了一种普通而又独特的药用植物——紫苏。这种植物与“荏苒”这一时间流转的概念,看似毫无关联,却奇妙地交织在一起,引发了人们的好奇与探究。
荏苒和紫苏
《诗经》中的《小雅·巧言》中有“荏染柔木,君子树之”。其中,“苒”在古代可以写成“苒”或者“染”,“荏染”即“荏苒”。在古文中,“荏”指的便是紫苏,其字结构上部为草字头,代表紫苏是一种草本植物;下面的“任”是任意的意思,表明紫苏生命力旺盛且广泛分布。“苒”则代表草木茂盛之貌,故“荏染”一词就是形象地描绘了紫苏繁茂,草色再度染遍大地的景象。
在我国,自古以来有以物言情、以物咏志的文化传统。紫苏,作为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其生长过程历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每年循环往复,这种周而复始的自然现象引发了人们对时光流逝的深刻感慨。而“荏苒”一词的寓意与紫苏的象征意义异曲同工。所以,文人墨客便以紫苏表达时光消逝,并将其别称定为“荏苒”, 由此开启了紫苏与时间之间的象征联系。
紫苏的传说故事
紫苏,原名为苏,又名红苏、赤苏等,为唇形科紫苏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苏性舒畅,行气和血,故谓之苏”。紫苏又称紫舒,相传还与东汉名医华佗有关。
一天,华佗在水边采药时,无意中发现一只水獭因吃了螃蟹而痛苦地翻滚,在食用了一种紫色的草后,水獭的痛苦竟得到缓解。华佗随后采用这种紫色的草熬汤,成功救治了因多食螃蟹而腹痛的患者。因该草色紫,患者服用后病痛解除,顿觉舒服,故称之为“紫舒”。
由于紫苏应用历史悠久,其形态变异大,栽培品种多。通常将叶背腹面均为绿色者称为白苏,而叶背为紫色者称为紫苏。在古代本草中提到的“荏”即“白苏”,而“桂荏”则特指“紫苏”。
紫苏的功效
自宋金时期起,紫苏药用便有所记载。据《本草图经》所述“其茎并叶,通心经,益脾胃,……气方中多用之”;同样,《药性赋》中也提到“消痰下气开胃用叶”。在《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紫苏的不同部位被明确分类和记载:“紫苏叶”为紫苏的干燥叶,“紫苏子”为紫苏的干燥成熟果实,“紫苏梗”为紫苏的干燥茎。这三味药材在功能主治各有侧重。紫苏叶主要用于解表散寒、行气和胃,适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蟹中毒等症状;紫苏梗则具备理气宽中、止痛、安胎的功效,适用于胸膈痞闷、胃脘疼痛、嗳气呕吐、胎动不安等情况;而紫苏子则能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可用于痰壅气逆、咳嗽气喘、肠燥便秘等症状的治疗。
紫苏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目前已从紫苏中分离鉴定出了几百种化学成分,这些成分大致可分为挥发油类、黄酮类、酚酸类、多糖类、三萜类和甾体类等。
其中,紫苏挥发油又称紫苏精油,是紫苏的重要活性成分,也是其特殊香味的来源。紫苏叶或紫苏梗都含有多种挥发性成分,主要类型有萜类化合物、芳香类化合物和脂肪族化合物。萜类化合物主要为小分子的单萜为主,如紫苏醛、紫苏烯、薄荷醇等,而倍半萜成分相对较少。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紫苏具有抑菌、抗炎、抗氧化、抗过敏、抑制肿瘤细胞活性、抗抑郁、改善脂肪堆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等药理效应,这些发现为紫苏在医药和保健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紫苏的应用
紫苏是药食两用之佳品,在食品和药品中都有广泛应用。目前,市面上的解表散寒类中成药,如藿香正气类药物(口服液、软胶囊、滴丸)、感冒清热颗粒和杏苏感冒颗粒等均添加有紫苏提取物。
紫苏叶除了供药用外,还可作蔬菜、香料以及代茶。其独特的香气和口感,为无数菜肴增添了别样的风味。在亚洲美食中,紫苏尤为常见,无论是日本的寿司、生鱼片,还是韩国的泡菜、烤肉,紫苏都是不可或缺的调味品。紫苏叶用盐渍或酸梅卤渍后可当腌菜食用,当紫苏叶和肉类同煮时,能有效提升肉类的香味。此外,河鲜、海鲜与紫苏同食既能增香去腥,又能解鱼蟹寒凉之性。紫苏子榨出的油(苏子油)富含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脑血管系统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结语
紫苏全身都是宝,既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又是流传千年的名药,有“东方香草”的美誉。紫苏叶芳香发散,在日常饮食中,应适量食用紫苏,避免过量,特别是气虚、阴虚及温病患者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