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说到常识和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经过科学验证,但是就实践而言,更加重要的是自己采取行动亲自去体验。
比如行为主义理论的操作性条件作用,与人性联系密切。
人性是趋利避害的,而奖优罚劣也是日常生活无师自通会用的,背后就是我们都喜欢获得与赏识,都厌恶损失和批评。在人际关系中,有个白金法则强调的是满足对方的需要,搞好关系,融洽情感,其实这也是趋利避害的表达,老百姓的说法是“人喜会说的,狗喜刷锅的”。
这些生活常识,用行为主义理论解释就是操作性条件作用。津巴多教授的说法是,“行为的后果,诸如奖励和惩罚,会影响行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
这里要说明的是,奖惩必须是让行为发生了改变才是有效的,如果实施了奖惩刺激但是没有改变行为,则意味着是无效奖惩。
这才是科学理论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奖惩必须和行为改变联系起来,奖惩本身不是目的,改变行为才是目的。
比如,想改变孩子作业拖拉的习惯,我们也许采取批评指责甚至砸门怒吼表达惩罚,但是孩子拖拉行为大概率不会因此更加容易改变。
这时候,我们要大胆和坚定的说,这是无效惩罚,因为没有把行为改变我们为希望所的,由此就要换个新行为进行尝试。起码,不要再固执的一根筋坚持无效惩罚。
因此,趋利避害与奖惩机制本身没有问题,这是我们人性特有的表达,问题在于使用这个方式,要关注奖惩的行为是否发生改变。
一句话,行为最关键!尝试新行为最关键!关注行为的改变最关键!
举几个小例子,说明行为尝试的不容易和重要性。
一个是公交车上主动借口罩故事。
下午下班后公交车人不少,上来一个人没带口罩,被司机要求下车,此人争辩几句话无果,就要下车去。这时候天色已晚,我口袋还有一个旧口罩,思虑是否喊住此人问下用不用,这时候站着看手机的一个小姑娘发话了,说她有口罩可以借一个,随后事情顺利解决。
这里要点就是行为的尝试。我有个旧口罩都在犹豫是否张口说话(当然我在车箱最后边距离很远),想助人也是需要勇气的,其他人一定有多余口罩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是借个口罩也不是大事,估计还是不好意思。人家这个小姑娘就敢于帮助,这就是行为的妙处。
从操作性条件作用说,可以认为是自我奖励在起到强化作用,举手之劳助人为乐,何乐而不为呢,但是敢于行动才会起到强化作用。
另外,我注意到那个上车来的男子并没有多说几句感谢话,也可以视作行为的尝试不够,如果多说几句感谢话语会更加妥当,毕竟这是正强化了小姑娘行为,不仅仅是自己好不好意思的事情。
再说一个,坐公交车回家后,遇到爱人要下楼再买点感冒药,我于是进行行为尝试,陪同一起下楼,到了药店也就是跟着,听店员询问情况,然后再一起回家。
通过一起下楼这个行为,收获的是新行为尝试,把关心这个认知转化为实在的行为,看得见摸得着,才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