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这几天,大家讨论得最多的话题就是“高考”。今天图图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古人的高考考场。
我们常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在古代寒门学子要想一举成名,只能通过科举考试实现,科举考试也就相当于现代人的“高考”。
科举制度从隋朝创立到清朝末年废除,一共存在了1300多年。科举制度创立的目的是为朝廷选举人才治理国家。
据史料记载,隋朝和唐朝是没有固定的科举考场的。每逢科举考试时,一般都是借用一些政府机构的办公场地,或者搭建临时的考场。
到了北宋中期,政府修建了专门的考试场地——贡院,以供科举考试使用。贡院内有设置成排相互隔离的小房间,这个小房间叫作“号舍”,也就是考生考试的地方。
各地政府会根据考生的数量修建当地的贡院,各地贡院的“号舍”数量不等。其中北京的“顺天贡院”和南京的“江南贡院”规模最大。
贡院规模宏大是官方修建的科举考场,但是其中的“号舍”条件却显得很艰苦。我们可以通过下面一段文字来了解古代考生在“号舍”里的生活。
为防作弊,贡院的围墙上插满荆棘(因此贡院也叫“棘闱”),院内有一座明远楼,供监考官登高监督。
考场是一排排面朝南的长巷,里面是密密麻麻的号舍,号舍无门,宽三尺、深四尺、高六尺,这么小的空间就是我们九天内答卷、住宿的地方:卡在号舍中的两块木板,白天是我们答卷时的桌案、凳椅;夜里便可拆卸下来拼成床板。——只是号舍狭小,以我六尺之躯仅能蜷缩躺着。
乡试共考三场,初九日为第一场,十二日第二场,十五日第三场。每场前一日点名入场,后一日交卷出场。入场那天寅时开始点名,考生只能携带笔墨、卧具、餐食进入号舍,依号入闱。进入后,每个巷子的栅门上锁,贡院大门也封闭,鸣炮三响。
临考当天子时发放试题,我苦思冥想,先打腹稿,落笔小心谨慎,一字千改始心安。九天中白天受太阳曝晒,忍受烧火做饭的烟火气,夜间遭受凉气侵袭,被厕所的臭味打扰……
看完这段记载,你是否觉得古人不仅寒窗苦读艰苦,考试过程也很艰苦。相比古人,现在的高考学子条件好太多,至少不用自己携带卧具、餐食,带上文具和准考证便能轻装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