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很明确地说出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思路:有病,干预治疗;无病,改善增强体质,将疾病扼杀于襁褓中。
治疗疾病也好,中医养生保健也好,大致都是分三个层次“清毒、调和、养正”
说到这些,首先要强调的是顺序问题——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清。
想要补?先要清!中医上说得好,你不清,身体里面都没有地方给你补,补了也白补。比如痰湿体质,比如你是湿热体质,比如瘀血体质,千万别急着补,而首先要清。
然后强调的是,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如果你脾胃不好,这个时候,你吃补品、吃中药调理,有用吗?
没有用,因为你的脾胃已经“虚不受补”了,你花了钱,买了来,吃下去,然后呢?因为脾胃有问题,不能“纳”,不能“运化”,不能吸收“精微”,最终,这些补品在你体内,唯一的意义,就是变成垃圾,然后代谢掉。
有经验的中医,都会先辩证你的体质,如果脾胃有问题,先调理脾胃问题,再调补其他。
中医治疗效果扎实的原因就在这。
清(清毒)
黄帝内经将风、寒、暑、湿、火、热、痰、饮等都归为人体内的“邪、毒”,这些“不好的东西”聚集体内,就会阻塞经络、管道。形成血管堵塞、运化不良、体液变酸、细胞缺氧,进而五脏六腑功能紊乱,阴阳失衡,百病缠身。
西医认为,人体内蛋白质、脂肪、糖等基础物质作用,经过新陈代谢的作用,产生的大量废物导致体内毒素的堆积。
不管哪个角度来说,清调补的“清”都是为了达到“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体内毒素清理效果。
调(调和)
无论中西医采取多么高明的治疗手段,多么先进的治疗仪器,都会在治愈后留下或多或少的邪毒垃圾(副作用),甚至于复发症、并发症。大家都见过消防队灭火,及时灭火,最终大火灭了,但现场一片狼藉,需要清扫。
若要人获得健康,仅靠某一步骤是不够的,大医学家张仲景提出治病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大多数疾病的彻底治愈,是多方法、多步骤共同调节的结果,最终达到人体内“正气”与外界“邪气”的“调和”;人体内五脏六腑功能上“调和”;人与人、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调和”。
因此,清调补的“调”就是为了达到“整体调合,正气内存”的调理效果。
补(养正)
艾滋病为什么是绝症?正是由于破坏了人体与生俱来的免疫能力,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是致命的。
同样是遭受了非典病毒的侵害,为什么有的人很快能康复,而有的人则因此故去?也正是由于每个人免疫能力的不同。
女人的根本是“血”,血的消耗导致血虚; 男人的根本是“精”,精气不足导致肾虚; “血”与“精”的根本是“气”,气的亏耗导致气虚,进而影响“血”和“精”。
所以说,补气、补血、补精是补虚养正、补益扶正的根本。
无论是阴虚、阳虚、血虚、肾虚还是气虚,都是让人防不胜防,或者说是很难避免的一种现象。父母的先天之精不足、后天物质补充不足、纵欲过度、失血失精、久病耗损、大汗伤阴、起居劳顿、外邪侵袭……
所有这些虚症因素,让你防得初一,防不过十五,防得了一时,防不过一世,怎么办?除“清与调”,还有“补”。
因此,清调补的“补”是为了“虚则补之,损则益之”的养正效果。
清、调、补是一种调理思想,没有哪一步更重要,讲究的是彼此影响、彼此促进的效果,单一孤立的步骤绝难达到疾病治愈,身体康健的效果。
中医是“清、调、补”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有的放矢进补的前提是疏通经络、清除毒素,调和气血,修复脏腑,而后才是对于组成人体最小单位“细胞”的全面补充,使元气得以濡养,精气得以充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