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一系列购书促销活动纷纷上线。过去人们常说,读书是性价比最高的文化消费。但近年来,新书定价越来越高。有时同样的内容,换个封皮,定价就能上涨十几元。也有人说,买书并不贵,电商平台经常打折,某些直播间里卖的书1元一本还包邮,还有“新玩法”图书盲盒,几块钱就能买一堆。
图书究竟应该如何定价?在出版业发达国家,图书价格体制有两种,一种是自由定价,另一种是固定定价,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并没有最佳方案。我国图书市场采取的是自由定价制度,书店、电商平台等销售终端可以随行就市自主决定图书价格。
我国零售图书在线上线下销售价格差别很大。对价格弹性较高的图书品种,一些平台通过打折降价等手段提高销量,以获取更大经济利益。低折扣还可以帮助平台和主播涨粉、引流,赔本赚吆喝。但这样一来,出版社利润空间被挤压,为了生存就不得不压缩成本,抬高价格。
既然书价涨了,消费者在电商平台买打折书难道不香吗?实际上,读者虽以低价购入了图书,却并未得到真正的实惠。混乱的价格给消费者带来货比三家的苦恼,选好的书经常出现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的折扣。很多低折图书质量也低,基本都是为了清库存的一锤子买卖。读来浪费时间,不读浪费空间,最后只能束之高阁,望“书”兴叹。而且,愈演愈烈的图书价格战会造成图书产业萎缩、人才流失、质量下降,长远看伤害的是图书产业生态,最终吃亏的还是消费者。不仅如此,一旦读者养成打折买书的习惯,就不再去实体书店购买原价书,实体书店最终只能沦为价格战的牺牲品。
图书的精神文化属性决定了其不同于一般性商品,价格不能完全靠市场来调节。如果出版社在价格战、恶性竞争中丧失了做精品图书的内生动力,市场上就会充斥着粗制滥造、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这对文化市场来说究竟是得还是失呢?
图书价格问题已经引起业界关注。《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出版物价格监督管理,推动图书价格立法,有效制止线上线下出版物销售恶性“价格战”,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政协委员也提交了关于加速推动图书价格立法的提案。必须明确指出,图书价格立法不是保护“高价”限制“低价”,而是引导图书价格进入合理区间。图书价格立法的真正目的和意义也是为了规范图书市场秩序,有效引导、管理出版活动,促进出版的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健康发展。
读者抵制廉价烂书,也期待物美价廉的好书。目前我国每年的新书出版虽能达到50多万种,但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依然存在。出版社在图书定价制度上还需不断探索,让定价朝着有利于满足消费者需求、有利于提升出版物品质、有利于保护文化市场繁荣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