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端午,端午节的由来与习俗你了解多少?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这是一个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 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 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
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就有过端午的习俗。端午节作为节日,形成于汉代。
端午节的起源,众说纷纭,说法不一。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纪念屈原: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就有了端午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
唐代文秀《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这首诗的诗意是:
端午节,是从哪一天开始的呢?从古至今人们都说是因为怀念屈原殉国开始的。
可笑啊!那汹涌澎湃的汨罗江,水量充沛,声势浩大,却连一个忠臣的不白之冤都无法洗刷。
纪念伍子胥:
《荆楚岁时记》记载,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河神伍子胥。
江浙一带流传着伍子胥的传说,他因忠良而被害,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伍子胥是楚国人,投奔吴国后助吴伐楚,报仇雪恨。然而,他因建议彻底消灭越国而遭谗言陷害,自刎而死。夫差怒而将其尸投入大江,故端午节成为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纪念孝女曹娥: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
恶日: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
直至民国时期,社会上还有“躲端午”的习俗。端午节的另一类民俗活动,就是为了驱灾辟邪的目的而发展起来的。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屈原。
吃粽子
传说屈原投江死后,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从此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粽籺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
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
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雄黄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于是古代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
食五黄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是指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雄黄酒(雄黄酒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的黄酒代替雄黄酒)。
挂香囊
端午节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内装用中草药以及香料,是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系五彩绳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
在端午这一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保安康。
挂艾叶与菖蒲
每年五月,正是艾蒿成熟,药性最好的时候,所以在端午节人们都要到野外去采摘艾蒿。并在门前和房檐挂菖蒲插艾叶防瘟避灾,悬挂在门上和床头,具有避邪作用。
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端午佳节,粽香龙舟竞渡,愿你与家人共享团圆时刻,品尝美味粽子,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祝福平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