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大意是指绝招,招数挺管用,很实用,用过都说好,早用早受益。
智商税,大意是指忽悠,花钱买难受,买罪受,用不用都一样,不用更好。
冬病夏治,就是一些冬天易发、易加重的疾病,在夏天先行治疗的方法,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
冬病夏治不是现代出现的,沿用了数千年,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和《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慢慢发展为中医的特色疗法。
冬病夏治在很多中医看来,是拆分成“冬病”和“夏治”两个词语阐述的,在小医生看来,要区分“冬、病、夏、治”4个字来解释更为妥当:
冬,指出了冬天的特点是寒,一年四季,春天温,主升发,对应肝脏;夏天热,主旺盛,对应心神;秋天凉,主收敛,对应肺脏;冬天寒,主藏精,对应肾脏。
病,因寒冷而出现或加重的顽固病、慢病,如哮证、喘证、咳嗽、过敏鼻炎、关节病、痛经、夜尿多等,大致有肺部疾病、脾胃疾病、亚健康类疾病等。
夏,指出了治病的时间,特指最热的三伏天阶段,共40天,其中初伏10天,中伏20天,末伏10天。三伏天的特点是昼长夜短,气温高,湿度大,人们晚睡早起。
治,指出了治病的方法,最热门的是贴敷法,又叫“敷三伏贴”,还有艾灸、拔罐、针灸、推拿,以及服用补气血升阳气的中药、食物等。
冬病夏治,利用外界气温最热,人体阳气最旺的节点,散寒、温阳、通络、活血,提升人体免疫力,达到预防冬天顽固疾病复发、干扰的目的,其一个疗程要贯穿三伏天40天,连续3年,每年一个疗程。
由于疗程较长,周期也长,每年夏天治疗,冬天看效果,中间隔了好几个月,如何评判?如果发病了,就怪自己不按要求来?如果不发病,就是没有效果?这是一些人对“冬病夏治”有疑虑,认为是“智商税”的主要原因。
我们以最常见的“三伏贴”来说说。
三伏贴是冬病夏治最常见的手段,一到贴敷时间,诊所和医院就有不少人排队敷贴,以中老年人、妇女、儿童居多。
三伏贴起源于宋代,叫“天灸”,明清时期就广泛用于治疗哮喘和风湿。三伏贴的种类,主要有止咳平喘贴、温经暖宫贴、风寒湿痹贴、补脾健胃贴、小儿预防贴等,不同的类型敷贴有药物和穴位的区别。
历代中医认为,三伏贴可“破三寒”、“清三浊”、“化五毒”、“驱五邪”:
三寒:胃寒、宫寒、关节寒。
三浊:浊水、浊气、浊物。
五毒:血、淤、痰、酸、脂。
五邪:寒、湿、燥、风、火。
三伏贴的药物,以哮喘类为例,含白芥子、细辛、延胡索、丁香、炙甘遂等,磨成粉末状,以生姜汁调和,制成小药丸,用医用脱敏胶布固定。
2013年,某医学杂志刊载了500例三伏贴冬病夏治的跟踪结果,针对咳喘类病症开展敷贴,病例共同点是一到冬天就发病,反复发作,有的病期超15年。
经治疗后,1年内不复发的150例,占30%;1年内发病1—2次的261例,占52.2%;1年内发作2—3次的55例,占11%;没有效果的34例,占6.8%。总的有效率超过90%。
所以,三伏贴治疗,总体上是有成效的。但冬病夏治,也有的患者没有效果,但不影响总体评价。
问题在于,冬病夏治的概念被“蓄意扩大”了,以三伏贴为例,什么病都能治,什么人都能贴,这个就不妥当了。比如说三伏贴能防癌、长寿、降三高等,就是收割“智商税”了。
这些人是不适合贴三伏贴的:
1、热性的疾病,体质偏热的人不能贴。
2、处于哺乳期、孕期和月经期的妇女不能贴。
3、有皮肤类疾病的,未治愈前暂缓贴。
4、正在长水痘、出疹子的人不能贴。
5、对敷贴药物过敏的人不能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