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现在雪慢慢融化了,但是有个知识点却出现了。
今年年后的雪,有人戏称下的不是雪而是“白砂糖”,因为很散。
回想起前些天晚上坐在屋子里,远远就能听到有如雨点拍打窗户的声音。起初以为是下雨夹雪,没想到第二天早上,看到外面白茫茫一片。
拿起来时,却根本抓不住!
其实我们这里下的并不是雪,而是霰(读xiàn)。霰和雪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一、霰和雪的区别
霰和雪,可以说是两兄弟了,虽然属于不同的物质,但是最终的效果相似。它们都属于大气固态降水,从而导致很多人会分不清下的到底是哪一种。其实要想分清他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快速分出究竟是什么。
第一种是听声音。下雪和下霰的声音会给我们辨别这两种物质进行第一次提示,其中雪的下落过程,完全可以用“飘”来形容,下落过程缓慢,不会发出声音,落地也是十分安静。
霰不同,正如我之前说的,落地速度极快,犹如雨点的声音,如果站在窗户边就更加明显了,霰碰到窗户的声音和下雨一模一样。
第二种是看形状。雪还被我们称为是雪花,因为其精致的六边形形状,有如花朵样,属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曾经见过的最大一片雪花,足足有我的手指甲那么大,只可惜因为我手指的温度,很快就化掉了。霰的外号则是雪丸,因其外形常为白色不透明的球形和圆锥形而得名,直径一般在0.3到2.5毫米左右,比较好分辨。
用这种方法,随手抓上一把,仔细看一下,就知道下的是雪还是霰了。
二、霰的形成原理
霰的形成有一个必须要经过的过程,就是从高空中的冷云滴经过,在没有经过冷云滴之前,霰的名字叫做雪晶。
这个名字大家较为陌生,雪晶是一种可以组成雪花的冰晶之一,多个雪晶就可以融合成为一片雪花。
在特定的压力下,雪晶一旦经过冷云滴,冷云滴会吸附在气温更低的雪晶表面,并且在温度达到零下之后,会迅速在雪晶表面凝结,将整个雪晶包裹住,从而形成一个冰粒。
所以这个时候,雪晶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形状,没有办法再组合成雪花,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冰粒,同时也就获得了新的名字——霰。
霰降落到地面之后,不会立刻化掉,因为会下霰的时候,地面气温都比较低,无法让其自然消散。
如果不进行人为清理,霰会在短时间内在地面堆积,并且变得十分紧密和稳固,对于这一点,这两天出行的人可以说是深有体会。
关于霰的形成,让我们想到了冰雹的形成过程也是大致如此。可是冰雹的体积要比霰大很多,而且出现的时机也有所不同。
霰一般都是在降雪期间和雪同时降落,基本都是在冬季出现,当然也有例外,那就是影视作品中常出现的六月飘雪,被专家认为就是下的霰。而冰雹的出现一般都在对流活动强的夏季和秋季。
三、下霰的情况常见吗?
这下了整整一天的霰,可以说是把大街小巷全都盖住了,每一脚踩下去,就是一个4-5厘米的小坑。
这样的路况眼中影响了人们的通勤和出行,所以大家对这场雪下的可以说是又爱又恨。
霰单独出现的情况在冬季降水中是较为少见的了,但是作为由雪晶和冷云滴形成的霰,在雪花形成的过程中,也会形成。
也就是说霰并不一定是独自落下,还会伴随着降雪的过程随着雪花一起落地,所以下霰在冬季也可以说是极为常见了。
至于前文说到的六月飘雪现象,虽然是处在夏季高温状态下,但是在强对流情况下,会导致冰雹的形成。
冰雹降落过程中,会因为温度空气高而变小,最终落地就成了霰,不过这种情况极为少见,碰到一次就可以好好的拍照发朋友圈庆祝一下了。
总结
归根结底,我们知道了霰和雪虽然成分相同,都属于是冬季降水,但是形成过程还有本质上有着较大的差别。
这两天无论是车行道还是人行道上都是大片积雪,随着汽车一遍一遍的轧过,这些雪也会慢慢消散,但是这个过程中,路面难免会变得湿滑,所以无论是在行车还是走路,都应该减速慢行,保证自己和他人的人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