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条新闻冲上热搜,六年前让国人感到非常气愤的“在美展出兵马俑拇指被盗案”终于宣判了。
2017年12月21日,美国男子迈克尔·罗哈纳掰断并盗走一尊正在费城展出的中国兵马俑的拇指。尽管被盗拇指后来被找回,但这一事件仍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谴责。
时隔近六年,作案男子终于获刑。
9月6日,费城联邦法院最终判处罗哈纳缓刑5年,并处以5000美元罚款以及100小时社区服务。
罗哈纳本人也在庭审中致歉。
助理检察官牛顿也表示,罗哈纳的行为已对国际文化交流造成“永久损害”。
时隔近六年,这尊兵马俑终于等来了属于它的道歉。
一个震惊世界的奇葩举动
是什么让罗哈纳在六年前,那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做出了这样一个震惊世界的奇葩举动?
这一切,还要从2017年12月21日晚上的一场派对说起。
那天晚上,美国费城富兰克林科学博物馆里热闹非凡,那里正在举行一场“丑毛衣派对”,为了庆祝圣诞节的到来。
来自特拉华州的24岁男子迈克尔·罗哈纳在派对结束后,偷偷跑进了一间展厅里。
博物馆虽然已经闭馆,但那间展厅并没有锁门。
费城科学博物馆当年的兵马俑展厅
罗哈纳转来转去,看到了正在展出的兵马俑,于是,这件珍贵文物的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他先是站上陈列台,手臂搭在兵马俑肩膀上来了一张自拍,然后悄悄掰下了兵马俑的大拇指,并将其藏在衣兜里带回了家。
直到几周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才发现兵马俑的大拇指不翼而飞。
调查人员通过指纹和录像锁定了罗哈纳,并在其家中找到了折断的拇指,罗哈纳对事实供认不讳。
罗哈纳被起诉的罪名包括从博物馆盗取重要艺术品并藏匿以及跨州运输赃物。
罗哈纳
展览中方举办单位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随后发声,表示在40多年来超过260次的文物外展中,如此恶性的事件真是“前所未有”。
而且受损的兵马俑是当时数千个兵马俑中,少有的被完全复原的兵马俑之一,保价高达450万美元(当时约合人民币3108万元)。被损坏的兵马俑拇指是在出土时断裂的,经修复后赴美参展,掰断处正是修复处。
2019年,等到了该案第一次开庭审判,让人气愤的是,罗哈纳仅承认醉酒错误,陪审团多数竟赞成其无罪。
但最终因陪审团意见不一致,当地法院判决审判无效。
自此之后又因为疫情等原因,该案审判推迟至今。
直到2023年才重启了案件。
国人普遍认为最终的判决与罗哈纳行为的恶劣程度很不相称,因为文物是文明的印记,中国文物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不朽结晶。
我们的文物遭到如此对待,每一个中国人都深感痛心与气愤。
文物在国外保存得更好?
最近,因为文物被盗的丑闻,大英博物馆被多个国家要求归还本国文物。
在中国,我们期盼海外文物回国的心情同样强烈。
社交媒体上,“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冲上了热搜第一;还有自媒体博主拍摄了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一分钟的预告就收获了300多万的观看量。
短片《逃出大英博物馆》视频截图
大英博物馆,是一个除了名字以外,几乎其他东西都不属于英国的博物馆。
它拥有超800万件藏品,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也是海外藏有中国文物最多的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中有2.3万多件属于中国文物,这个数字远超过英国本土文物的数量。
而且,这还只是官方数据。
有研究学者称,实际上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数量很可能超过20万件。
敦煌藏经洞里的4万多件经书稿,大英博物馆就拥有1.3万多件。还有珍贵的汝窑的瓷器,传世不过67件,大英博物馆里就有12件。
这些陈列于异国他乡的文物珍藏,背后是中国近代以来百年伤痛。
“没有中国人,能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
但同时,我们也总能看到这样的言论:“文物在国外被保护得更好!”
他们真的有好好保护这些文物吗?
其实,只要了解一下国外博物馆的“黑历史”,就能明白,“文物在国外被保护得更好”的说法,并不准确。
事实上,这并不是大英博物馆第一次被盗。
据新闻媒体报道,1993年,就有窃贼从屋顶闯入,偷走了价值25万英镑的罗马硬币和珠宝。
1997年,又有人盗走了一些波斯书籍。
2002年,一座拥有2500年历史,估价约2.5万英镑的希腊雕像被盗。
2004年,十多件中国铜镜、盔甲和宝石被盗。
2017年,一枚价值75万英镑的卡地亚钻石被曝出在2011年就已经失窃。
甚至后来有《泰晤士报》的记者艾雷代尔卧底进入博物馆开展调查,还写道:
“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陶罐和玻璃制品被不小心打碎,工作人员悄悄将碎片重新粘在一起,以免被馆方发现。”
“大多数策展人都会随身携带一小管胶水。”
他还专门做了测试,他去到博物馆的储藏室将一件公元前3世纪、价值2万英镑的希腊大理石足装进背包。
装完直接从博物馆正门离开,整个过程没有遇到任何阻碍。
出门后,他还在附近一家咖啡馆喝了杯咖啡,之后又把这只大理石足还了回去,居然都没有被人发现。
据《纽约时报》报道,大英博物馆馆藏的800万件藏品当中,仅有450万件在电子数据库中做了数据编目,约占藏品总数的一半。
大英博物馆理事会主席奥斯本承认,并非所有藏品都进行了“恰当的编目和登记”。这就意味着一些没有编目的小件文物在失窃后,可能大英博物馆自己都不知道丢的是自家的东西。
管理如此混乱,连英国《经济学人》杂志都忍不住感慨,从博物馆偷东西比你想象得更容易。
而且,国外不少博物馆的很多藏品都是裸展。
一些文物别说玻璃柜了,连个隔离藏品与观众的栏杆也没有,谁都可以上手摸一下。在石壁上涂鸦、掰掉雕塑手指、打碎瓷器等事情时有发生。
“保护遗产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记忆”
文物是文明的印记,它们的最佳归属是回到故土。
当我们谈起文物保护,我们不仅保护的是文物本身,更是文物的尊严,也是一段历史、一个国家的尊严。
近年来,《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纪录片的播出,让人们关注到了文物保护的意义。
我们看到的兵马俑,整齐划一、气势如虹。
但其实,在考古人员刚刚发掘的时候,它们往往是这样的:
那些带着历史痕迹的文物,每一件都有着生命和故事。
破坏一件文物容易,想要修复好或者保护好它们却极难。
修复好一尊完整的兵马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少则数月,多则数年。
被称为“青铜之冠”的秦陵铜车马,被发现时清理出3000多块碎片,更是足足修复了八年才得以复原。
来源:@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记录典籍的古代竹简,在我们想象中应该是这样的:
而考古人员最初发现时,它们通常是这样的:
海昏侯墓出土竹简
当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一件件保存完好的历史文物时,很难想象,它们是经历了多少风雨,才最终来到我们面前。
自称为“守陵人”的赵震,他的工作是为8000多尊兵马俑拍照、存档,制作“身份证”。
有一天,赵震拍秦俑时,突然看到面前这尊兵马俑脸上有指纹。
这可是数千年前制作兵马俑的工匠留下的指纹。
我们凝望着最初的凝望,感受着另一颗心跨越时空,望见生命的力量之和。
千年一瞬,多么浪漫有诗意。
正是有一代代像赵震一样对历史敬畏,对文化热忱的文物工作者们守护国家宝藏,中华民族的文明才得以更好的延续。
正如赵震在节目中所说:
“秦人虽然已经消失,但他们化为泥土,成为了支撑我们站立的土地。他们造就的血脉,依然在你我的身体里奔流着。“
“保护遗产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记忆。”
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不应该成为战争和暴力的牺牲品。
当我们回望的时候,我们可以看见家的方向,当我们前行的时候,它又在提醒着我们,我们是谁,我们要成为谁。
十一假期将近,假期出游,博物馆、名胜古迹必然是很多游客的选择,但我们在感受历史文化的同时,也一定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不在文物古迹上涂刻,不攀爬触摸文物,拍照摄像遵守规定,千万不要因为只图一时之快对文物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