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小孩的,尤其是有个青春期孩子的,对逆反这个词肯定是深有感触。
逆反心理是指习惯性的持相反的观点、态度,爱站在对立的角度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总之就是“对着干”。
通常,逆反心理被认为是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必然的经历。
许多家长都被孩子的青春期搞得焦头烂额。处理不好,还会给亲子关系造成永久性的创伤。
从来不逆反,乖巧顺从孩子,总令人羡慕不已。不过,这样就完美了吗?
有个案例,近30岁的成年男子,因恋爱受母亲干涉而失败。患上了抑郁症,闹自杀。
咨询中了解到,该男子自幼都是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其母亲也一直以此为荣。
直至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也仍是母亲的乖宝宝。遇上恋爱的女友和母亲不合,自己夹在中间却无法处理矛盾。经常偷偷以泪洗面,以至饮食、睡眠紊乱,然后抑郁了,轻生。
逆反心理,直译的话,却是种优质的思维方式,叫逆向思维,多角度、发散思维,是发明创新的源头。青春期正是大脑功能发育最快时期之一,思维最活跃,逆反的思维方式也表现的最突出。当然也是训练思维、发展能力的关键时期。
成长中的逆反,其实更重要的心理意义是独立!青春期又叫做第二个自我独立期。是形成独立的思维,独立的能力,独立的人格的关键时期。
上述案例中,正是缺少逆反的经历,在人生关键的时段失去了学会自我独立机会,就是一种巨婴的表现。
在当今内卷日益严重的环境下,学业、技能训练的压力,家长的焦虑,孩子成长中逆反的机会、经历就更少了。过度看护下的“妈宝男”,在光鲜亮丽外表下,可能是一颗只会追寻成功,不能承受挫折的脆弱心灵。
逆反是独立的开端,一般的小孩在三岁左右就会开始产生独立的心理需求。从“爸爸妈妈的一部分”上脱离,开始形成清晰的自我意识。此时,如果束缚过多,孩子会开始尝试通过逆反,寻求独立。
青春期,自我意识、心理需求更加强烈。他们希望尝试独立的作出判断和决定,并且自己承担后果。 但父母却不希望他们冒任何风险。 这个矛盾的结果,就是让孩子感觉到被束缚、被占有、被限制。所以,逆反只是他们的抗争方式
所以,我们常说的“逆反”,只是指情绪、心态上的对立,冲突。是“顺从”的反义词。
中国式的父母,有一个执念,就是希望孩子“ 听话”! 其实就是顺从。根本上就是封建帝王对百姓顺从洗脑的延伸。
或者说封建帝王把百姓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延伸到了父母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封建糟粕。 根本不尊重孩子自我独立的需要,这一个根本的科学规律。
因为成长中独立的需求被阻碍,被抑制,为了挣脱这个束缚,才表现出逆反。
但这是个矛盾的过程,因为需求总是是出现在能力具备之前。需求引发冲动,去寻求独立的体验,并获得能力。当然这过程也是个冒险。
或者说,家里看护过度的孩子总是表现为“自己不会或者做不好,却又不愿意让人教,让人管。”、“爱冒险,希望做出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这些表现的心理基础,其实都是自我独立,寻求存在感。
一个经常有机会独立判断、尝试错误,并自己承担后果的孩子,是不会用逆反来疏远父母的。反而会更加珍惜父母的关爱,更愿意亲近父母。
独立的结果和目标是“自我意识确立”,“独立完整人格”的成型。
接待过的有轻生意愿的孩子,他们都个共同点,就是感觉不到自我存在的意义。这种心理上的失落多是在成长中,自我独立意识形成的关键期,没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和训练。
对父母的过度宠爱,理智上认可。但替意识中独立的需要和无能力反抗,形成强大的心理冲突。在父母的极度呵护下“比坐牢更难受”。
逆反是结果,不是原因,也不是必然,更不是青春期必须经历的什么心理规律。独立,社会化才是心理发展的需要,是原因。
所以,当孩子表现出逆反的时候,不能只想着“如何让他顺从”。
应该看到他的成长和独立,给他更多的自主权和空间。这时,家长应该尽快完成从“监护人”向“守望者”的心理角色转换。
千万别让你的爱成为束缚孩子成长的牢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