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炎炎下,杭州东站候车大厅闷热难耐,众人纷纷吐槽:在这里汗如雨下,空调是不是没开?测温发现,候车厅内温度高达35℃,接近室外温度。面对质疑,车站回应称已通宵开空调,还额外增加了降温设备,可为何乘客的体感并未得到改善?原来,候车大厅采用的透光天窗虽采光效果好,却因遮阳设计欠妥,反倒加剧了室内的闷热。建筑设计看似”高大上”,实则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究竟是谁让这个候车大厅变成了”蒸笼”?
杭州东站成”蒸笼”,乘客吐槽:汗流浃背不得不躲避
“一走进候车厅,汗就下来了,衣服都被浸湿。””我在候车厅没找到位置,坐到二楼商务区,结果店员比我还热!”连日来,不少乘客纷纷吐槽杭州东站的闷热。为一探究竟,记者实地探访,发现众怒非浪得虚名。
当天中午,杭州气温高达38℃。记者在进站口外测得温度为36.5℃,而进站后安检处温度为30.7℃,商务区31-33℃,候车大厅中心更是达到34.5℃!可以想见,在如此高温下,人流密集的候车厅简直就是个”大蒸笼”。
为躲避酷暑,不少旅客只能坐到人少的角落,或是干脆席地而坐。一位郑先生无奈地说:”候车厅没地方坐,我本想去餐厅避暑,可看到服务员也热得不行,就打消了念头。”面对如此窘境,网上自然吐槽不断,大家纷纷质问:火车站空调是不是没开足?乘客的舒适度就这么不值一提吗?
空调开足也白搭,候车厅设计缺陷是罪魁祸首
对此,杭州东站相关负责人则辩解说,网友反映的闷热问题他们很重视,不仅通宵开空调,还在候车厅新增了27台冷风机、4台风幕机等降温设备。然而,即便有了这些措施,不少乘客的感受仍是”热得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答案要从候车厅的建筑设计说起。记者注意到,杭州东站候车大厅采用了大面积的透光天窗,利用自然采光。然而,专家指出,类似的采光设计在改善照明的同时,也为室内带来大量太阳辐射热。尤其在夏季,这无疑会降低热舒适度,增加空调的负荷。
事实上,类似的设计缺陷在其他火车站也屡见不鲜。去年,央视报道北京南站采用了拱形玻璃屋顶,导致大厅内温度居高不下。对此,主持人白岩松就曾呼吁建筑界反思:一味追求采光而忽视遮阳,岂不是舍本逐末、得不偿失?
由此可见,候车大厅闷热的根源,不仅仅是空调开得不够,更在于一些华而不实的建筑设计。透光固然重要,但若不能兼顾遮阳,再多的制冷设备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唯有从设计源头着手,才能还旅客一个清凉舒适的候车环境。
以人为本理念缺失,公共空间设计亟待改进
透过杭州东站的”闷热门”不难发现,一些公共空间的设计理念有待改进。设计者一味追求美观大方、标新立异,却忽视了建筑的实用性和人性化,最终导致使用者的感受大打折扣。
建筑,本该以人为本。对火车站这样的大型公共建筑而言,广大旅客的舒适度理应放在首位。空间是否通风、照明是否合理、温度能否宜人,都关乎每一位使用者的切身感受。倘若不能做到这些,再华丽的设计也只是一种”空壳子”。
改进候车环境,不能只盯着空调等”末端”设备,更要回归”以人为本”的设计初心。虽说杭州东站的设计师也意识到了天窗遮阳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加装百叶等改进方案,但似乎为时已晚。从源头上杜绝类似缺陷,避免”马后炮”式的补救,才是上策。
每一寸公共空间,都凝结着纳税人的血汗钱。在规划设计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其视觉效果,更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使用者的感受放在心上,用心聆听他们的呼声。唯有如此,我们的公共建筑才能真正服务于民、惠及于民,而不至于沦为令人诟病的”面子工程”。
结语
从杭州东站的”闷热门”所暴露的问题,绝非个案。在一些公共建筑的设计中,人性化理念的缺失已是常态。设计既要有”颜值”,更要有”温度”。唯有坚持以人为本,时刻为使用者着想,我们的公共空间才能真正惠及大众、服务于民。对此,你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