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中国近一半大城市正在下沉#的话题阅读量达2.3亿。
近日,地陷又一次登上热搜。宁波一小区便因施工不善,围墙突然大面积倒塌,并发生地面沉降,居民议论纷纷。
地陷,又名“地面沉降”,相比此类施工导致的意外,备受关注的还是城市地面沉降,它在《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被定义为“缓变性地质灾害”。
就在前不久,北京大学生态研究中心、城环学院与华南师范大学北斗研究院等28家单位组成的研究团队,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对全国82个大中型城市的地面沉降程度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显示,中国近半数主要城市正经历“中度至重度”地面沉降。这一成果《全国范围内主要城市地面沉降评估》刊发在国际学术权威期刊《科学》,引发热议。有文章作者也马上出来科普“我国的地面沉降问题并不比其他国家和地区更严重。”
究竟何为地陷?浙江的地陷情况如何?我们如何挽救自己的家园?
我们将回到海里?
地面沉降,与地震、海啸等相比,发生得悄无声息,沉降率以毫米为单位计算,往往难以引起人们关注。
在我国,这一地质灾害有科学记载的,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和天津。到20世纪70年代,长江三角洲主要城市以及华北平原地区开始经历地面沉降;80年代起,地面沉降又呈连片发展趋势。到如今,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地区,已成为我国地面沉降三大区域;且其他地区如珠江三角洲、江汉平原等,也出现了这一灾害。
长三角地区,上海是“重灾区”。专家指出,从1921年以来,上海地区地面下沉了2米多,并呈自西向东倾斜的趋势。而全球变暖使得上海沿岸的海平面不断升高,到2050年前可能升高5-7厘米,“上海平均标高才4米,人民公园附近甚至才2米多,如果再下沉2米,上海就将沉没”。
中位数揭示的全国城市沉降格局比较
在浙江,地面沉降始于1964年前后,主要发生在嘉兴和宁波,两市曾因超采地下水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地面沉降灾害。而该论文研究发现,温州和汕头又是地面沉降在东南沿海地区的代表。据悉,截至2023年,浙江地面累计沉降量大于50毫米的沉降面积约5391平方千米,最大累计沉降量已经超过1000毫米,涉及46个县(市、区),易发区面积11738平方千米。
温州地面沉降情况统计
“每一个生活于此的人都不得不打起12分精神。”浙江农林大学教授、浙江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李西斌告诉记者,一年几毫米的下沉速度,听起来缓慢,但这个渐进的过程,给城市带来严峻影响,不仅容易引起建筑物、基础设施的沉降、倾斜和损坏,而且可能造成海水倒灌、洪涝灾害加剧、海潮上岸、城市排水排污能力削弱、内河通航能力下降等危害。
而下沉的原因复杂多样——一方面,自然原因如冰川均衡调整、自然沉积物压实;另一方面,重载,包括地下水、石油、天然气的过度开采对土壤承载能力的人为变化亦产生极大影响——自然、人为因素共同交织,使得这个问题愈发棘手。
“城市的迅猛发展,城市区域负载加重,地下水位下降。再遇上沿海地区,多软土地基,由淤泥、粉土等松散沉积物组成,下沉便更为严重。”李西斌坦言。
论文就明确表示,地面沉降的地区多分布在沿海的住宅或商业区。
每座城市都有下沉和上升的区域
我国虽有44.7%的城市区域每年地面沉降速度超过3毫米,15.8%的区域地面沉降速度甚至超过每年10毫米。但“我国的地面沉降问题,并不比其他国家和地区更严重。”研究作者之一、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陶胜利、胡燮研究员曾公开表示。
这种现象在全球范围普遍存在。就中位数而言,全国82个大中型城市地面沉降速率的中位数为每年约2毫米,与其他国家相比并不算高——《科学》期刊2022年报道,伊朗超过90%的区域在沉降,整体沉降速率高达每年约6厘米;一份最新的《自然》研究表明,在2007-2020年间,美国沿海地区的32个城市每年的沉降速率中位数值集中在2-6毫米/年,多数超过3毫米/年。在日本东京,20世纪50年代的地面沉降速度甚至一度达到了每年27厘米的程度。
并且,严格来说,“‘城市在下沉’的说法是不科学的。”据研究员介绍,几乎每座城市都有下沉和上升的区域,重要的是面积比例与沉降速率。一座城市部分地区在下沉,并不意味着这整座城市都在下沉,也不意味着这座城市所有的居民都暴露在地面沉降的风险之中。“我们的研究是严格按照每个单位面积上的人口和地面沉降来统计的。”
据悉,这项研究的初衷是响应国家国土监测的需求,明确我国城市哪里在沉降,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科学》当期配发的评论文章中,东安格利大学气候变化与地面沉降专家Robert J. Nicholls评论道:“为了在内陆和沿海地区指导实施预防或减轻其后果的合理措施,准确绘制城市地面沉降图至关重要……持续监测沉降是一项伟大成就,但这只是寻找解决方案的开始……”
愈加强大的卫星网络为我们带来的是对华夏大地地面形变情况的更准确的认识,而这些地面形变反映的是地面以下的健康状况,这一切,将是寻找解决方案的开始。
浙江也有千年不沉降的案例
究竟该如何挽救?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建筑物打桩深度与沉降速度的关系
除却开展预防与控制工作,通过控制地下水位下降和人工补给地下水,控制地面沉降并防止其进一步扩大外,“以减轻荷载为例,如今楼房在施工前都要进行详细的勘探,设计合理的地基深度等。”李西斌告诉记者,或采用桩基础、或补偿性箱型基础等,“结合经济情况做最优解。”
位于江南水乡嘉兴的宋代东塔寺遗址便是其中典范,据悉,千年前,工人建塔便是先挖了至少5米深的深坑,打下密集地桩,然后进行夯土,营建木构框架。
塔基至少有20米见方,内木构框架的内圈套箱,更是设有“内、中、外”的三重套箱——套箱间既有夯土,也有板桩支撑,形成了一个坚实的土木混合结构。是以在含水量极高的软土层上矗立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