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这所百年名校宣布将退出所有国际大学排名!作为国内排名前列的顶尖高校,它为何要采取如此”另类”做法?别着急,往下看就明白了。
事实上,人大并非第一个勇于”弃坑”的高校。早在几年前,兰州大学、南京大学等学府先后宣布退出国际排名的舞台。他们看透了这场”大学排名秀”的虚伪本质,决心回归教书育人的初心。
所谓”国际大学排名”是啥?按理说,它应该是公正衡量世界各国大学实力的权威尺度。可现实是,这项”国际权威排名”其实被少数西方评审机构牢牢把持,充斥着严重的非英语国家歧视情况。
比如几家做这一行的”扛把子”,分别是英国的QS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自然指数排名,美国的U.S. News排名、基本科学指标排名等。别看名头响亮,他们给出的榜单里,却从来与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高校无缘。
拿德国来说,这个培育出了多位诺贝尔奖获者的科研大国,曾在某些排名中遭遇”羞辱”,前30名高校无一家属德国!你说这合理吗?明摆着就是带有民族偏见和不公正嘛。
不过,这些”国际权威排名”在全球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外国学生选校靠它,外企招人也参考它,甚至连北京落户政策也把它作为指标之一,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
但您想想,这种重视程度是否有些走火入魔了?仅凭少数西方机构的一张嘴,就左右了世界教育的方向和资源分配?难道只有他们说的才是”国际化”和”优秀”的代表?这未免有些太过盲从和不公了。
我们再来看看,这帮”国际排名专家”评判学校时,到底是按什么标准呢?细细查看,他们的评判标准中居然包括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内容——看学校有多少留学生!
听起来很有道理吧?但实际上,这一规矩是在鼓励大学”投机取巧”了。北大清华只要开足马力吸引留学生,就可以获得更高的排名?那还有什么追求卓越学术的动力?
果不其然,为了赶这场”国际大学排名”的时髦,各高校对招收留学生可谓是殚精竭虑。但招来的大多都是一些来自非洲等落后国家的学生,而西方发达国家的白人学生对此却不屑一顾。
为了迎合这一”畸形”指标,高校不得不优先重视留学生,不惜开出”特权政策”,专门为他们提供特殊的宿舍、师资、设施等,顿生”嫌疑歧视”之嫌。多么荒唐可笑的做法啊!
大学生源资源如此被扭曲,精英教育质量也必然大打折扣。而校园的学风、科研氛围又岂能不被严重破坏?这就是中国一些有识之士呼吁退出的原因所在。
南大原副校长徐俊忠教授就曾如是说:”大学排名可能是一剂毒药,让一切回归正常,让大学多一点宁静,只有这样,真正原创的东西,才有可能源源不断。”
归根结底,这种单纯追求”流量”和虚名的做法,最大的受害者就是整个中国的教育生态。我们被这些”国际权威”所奴役,被外国一张嘴所牵制,这不正是教育被殖民和文化被同化的前奏吗?
正视这一点,人大等学校才会有这番”醒悟”之举。他们看清了”国际大学排名”的虚伪实质,因而毅然甩手而去,誓要走出自己的教育正途。
想通了这层关系,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其他高校为何要拥护人大的做法了。
大学不应将”国际排名”奉为教书育人的最高指南针,而应恪守育人初心,为国家重大需求和前沿科技服务,脚踏实地潜心建设内涵,以真诚赢得社会的信赖和尊重。一所优秀的大学,自然会凭借真才实学而不期然地赢得荣耀。
所谓”名利双收”,方是偶然。一味追名逐利反而容易滑入歧途,迷失方向。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知,对于那些充斥民族偏见、缺乏权威性的假”国际排名”,我们完全可以坦然回归自己。
回归自己的学术理念,重视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专注于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依靠双手双足去奋斗,等待那最真挚的荣光自然而来。也许,正是这股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才赢得了世人的敬重和认同。
毋庸讳言,此次人大首创了”退出国际排名”的先河,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果国内高校能纷纷踊跃跟随,以实际行动和学术自信对抗那些虚伪的”国际权威话语权”。中国教育发展的大方向必将更加自主和科学。
当然,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也要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而不是固步自封。但前提是我们必须有自己的教育主张和发展逻辑,而非盲从于那些虚假的”国际权威”指标。
总之,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用智慧的双脚踩踏大地,方能行稳致远。人大等高校的做法就是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宝贵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