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的任女士,34岁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求学之路,如今42岁的她,面对着一纸学位证书的波折,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心酸与无奈。任女士的故事是一面镜子,反映了高等教育体系中潜在的问题与挑战。
图片来源网络,与本事件无关
2015年3月,任女士以在职研究生身份考入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攻读工程硕士。在职期间,她克服了工作与学习的双重压力,完成了所有课程考核,并达到了学位申请的各项严格要求。然而,当她满怀期待地向学院提交学位评审申请时,却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拒绝。直到2023年8月,她决定通过法律途径维权,这才意外收到了学院邮寄来的学位证书。
2022年8月12日,上海,同济大学。
这份证书,本应是她多年辛勤付出的见证,却因为学院的一纸公告,变得效力待定。2022年7月11日,学院官网上赫然出现了“不授予学位”的决定,任女士的学位证书,仅仅“存活”了11天。
任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她的导师名下,包括她在内共有4名2015级工程硕士生均被“不授予学位”。这一现象,不禁让人怀疑背后是否存在某种不为人知的原因。从2022年7月起,任女士和其他3名不被授予学位的研究生开始向同济大学校长办公室投诉。
在任女士的求学过程中,她经历了论文的十多次修改,甚至被指出标点符号存在问题。她所经历的2次查重、两次外审,以及学院要求她写下的“最后一次评审不过就不能再申请”的承诺,都显露出学院在处理学位授予问题上的苛刻与不公。
面对学院的决定,任女士没有选择沉默,而是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2023年10月,她与丈夫,一名执业律师,共同向上海市静安区法院提起了行政诉讼。他们的目标不仅是证明学位证书的有效性,更是希望通过此案,促使制度的改革,避免未来学子再次遭遇类似的不公。
然而,2024年6月28日,法院裁定驳回了任女士的诉讼,理由是同济大学的延期发证和材料学院的扣证行为并未对其合法权益造成实质影响。这一裁决无疑让任女士夫妇感到震惊与不解,他们随即提交了上诉状,决心继续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