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属失业,有时间照顾老人,农村养老院初现退院潮,你怎么看?
陈建亮这位五十多岁的老哥,六月初因为和家里人闹了几次不愉快,终于决定把在养老院住了三年的老妈接回家。
话说2021年,陈建亮的妈因为脑梗,生活不能自理了。因为陈建亮和老婆常年在外打工,他只能把妈送到当地的养老院,每月2600元,他和妹妹各出一半。
但今年上半年,陈建亮找工作找得头疼,发现工作都不好找,连跟他混了很多年的包工头也失业在家。一看家庭收入直线下降,他赶紧把妈接回了家。
陈妈妈还挺看得开的,说:“咱农村家庭,有人在家照顾我就很知足了。”
今年啊,像陈妈妈这样因为经济原因离开养老院的老人越来越多了,特别是在农村。
张桐,一个在南方某GDP百强城市开了近十家农村养老机构的老板,说:“往年,老人因为去世或者经济原因退院的,大概占15%。但今年上半年,好多老人家属都找上门来,说因为找不到工作,所以想把老人接回家照顾。结果,我们机构的退院率都涨到了25%。”
还有三家连锁养老机构的大佬们也说了,今年上半年老人退院的情况确实比往年多,主要是“家属失业了,有时间照顾老人”这个原因,不过数量还不算特别多。
某养老行业协会的专家也证实了,现在很多养老机构里,农村老人因为经济问题退院的确实增多了。
在农村或者乡镇地区,这种普惠型的养老模式挺常见的,主要就是服务周边农村和乡镇的老人,月收费一般在2000元到5000元。但农村老人的养老金一般都不高,所以他们住养老院的费用,主要还是靠子女支持和自己的积蓄。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社区居家养老分会的副会长郑志刚也说了,以前也有过农村老人因为经济压力退院的情况,但在经济不稳定的时候,这种现象就更严重了。他还提醒大家,得关注那些拖欠护理费却不接走老人,还跟机构失去联系的农村养老机构,他们现在也挺难的。
农村那些失能和半失能的老人被子女接回家照顾后,虽然家里的经济压力短期内减轻了,但新的护理问题又来了,这日子还得慢慢过呢。
农村老人养老费:子女压力下的选择与变迁
在湖南怀化,陈建亮夫妇作为村里的“高薪”打工族,月入过万早已是家常便饭。他们曾计划着攒够钱,给娃在长沙买套房。然而,生活总是充满变数。
陈妈的一场脑梗手术,不仅花去了五万多元,还让陈建亮每月要承担1300元的养老院费用。更糟的是,建筑行业的不景气让陈建亮失业长达数月。面对家庭的经济压力,陈建亮和妻子决定先把养老院的费用暂停,直到找到工作再补缴。但长时间的失业让他们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把老妈接回家,由家人亲自照料。
今年,像陈妈这样因经济原因离开养老院的老人越来越多了。张桐的养老机构里,因经济原因退院的老人比例高达10%。这背后的原因,除了农村老人的养老金普遍偏低外,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子女——那些40至60岁的农民工,正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
以前,他们靠着在建筑行业的高薪,勉强能支撑起家庭的重担。但现在,随着建筑行业的萎缩,他们的收入大幅下降。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比例逐年下降,许多农民工不得不转行或失业。
在这样的背景下,家庭供养老人模式开始发生变化。很多子女开始算起了经济账——如果收入低于一定水平,就会选择把老人接回家照料,或者送到收费更低的养老机构。而老人们,虽然身体不便,但心里比谁都清楚家里的经济状况,很多老人也会主动选择退院,以减轻子女的负担。
除了直接退院,还有一些家属选择“降级”——把老人送到收费更低的养老机构。在一线城市的乡镇区域,这种“降级”现象尤为明显。随着外来人口的减少,一些老人被子女送回更偏远的地区或老家,选择收费更低的养老机构。
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正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保障老人的生活质量,减轻子女的经济压力,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家庭护理的辛酸与无奈:陈秋莲的“全职护理”日记
当52岁的陈秋莲全职护理她半失能的父亲长达4个月后,她才深切体会到这是一场从身体到精神的“极限挑战”。
自从今年春节后,陈秋莲的每一天都被父亲的护理琐事填满:从一日三餐的喂饭喂药,到处理大小便失禁后的清洁工作;从冬季的穿衣保暖,到日常带父亲出门透气,每一件事都让她忙得团团转。
“简直就像被时间绑架了!”陈秋莲无奈地说,“就算有事出门,也不能太久,不然老人家可能会出意外。有时候,兄弟姐妹来看望,还会挑剔我照顾得不够周到。”
四个月下来,陈秋莲已经摸索出一套护理心得。她学会了如何轻柔地擦拭身体,避免擦伤;如何定时给父亲翻身,防止长褥疮;还要时刻留意父亲的情绪,哄着他吃药。
但人非圣贤,疏忽在所难免。陈秋莲坦言,老人的饮食并没有特别讲究营养均衡,只有在父亲感到不适时,她才会想起测量血压。而房间里的杂物也让她头疼不已,尽管经常清理,但总有一股难以消散的味道。
“有时候我也会不耐烦,甚至想逃避。”陈秋莲坦言,“但想到父亲在家能得到亲情的陪伴,也许这也是一种幸福吧。”
专业护理人士宋涛指出,失能老人的日常护理确实需要家属付出巨大的精力和时间。然而,由于缺乏专业的护理知识,很多家属在照顾过程中会感到力不从心。尽管如此,家庭护理也有其独特的优势——那就是亲情的陪伴和温暖。
张桐则观察到,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和家庭观念的限制,大多数老人只要还能活动,都会选择在家养老。这既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也反映出农村养老问题的严峻性。
农村养老困境:机构难以为继,老人负担不起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出炉,农村60岁及以上老人高达1.21亿,这数字背后,是农村养老机构庞大的潜在用户群。
然而,这看似庞大的市场,却难以支撑起农村养老院的运营。一线城市的乡镇养老院负责人坦言,普惠型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已经压到最低,但很多农村养老机构仍在盈亏线上挣扎。
早在2019年,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乔晓春就指出,北京养老机构盈利状况堪忧,仅有4%能实现盈利,而高达62%的机构需要十年以上才能收回投资。
张桐直言不讳,现在养老机构价格“内卷”严重,入住率也难以提升,机构扩张步伐停滞,护理员工资更是多年未涨。
但问题在于,相对于农村老人的微薄收入,即使是普惠型养老机构也显得“高不可攀”。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发布的《农村绿皮书》显示,农民养老金平均每月仅204.7元,与每月2500元以上的普惠型养老机构费用相比,简直是杯水车薪。
一句话总结: 农村养老问题亟待解决,机构运营困难,老人负担不起,我们该如何破局?
政策加力,为农村养老注入新活力!
重庆万州区的吴友凤可是个厉害角色,她以公建民营的方式运营了整整28家敬老院!她坦言,这一路走来,地方政府可是给足了支持。从敬老院的改造装修,到房屋免租等资金援助,再到长达15年的运营周期,这些扶持让企业在初期就省去了不少经济压力和沟通成本,也让她能够更安心地以实惠的价格吸引老人入住。
就在6月13日,民政部联手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1个部门,重磅推出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这意见啊,就是要积极培育扎根乡村、贴近村民的养老服务企业,有需求的地区还可以引入专业的国有或民营企业来建设运营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这可是给农村养老服务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啊!
而在提升养老服务能力方面,民政部在“十四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每千人拥有养老床位数的目标。不过,宋涛在实际运营中发现,有些地方为了完成指标,却忽视了农村、乡镇的实际需求。他直言,受限于经济能力和养老观念,农村老人往往不到万不得已不会选择入住养老机构。而且啊,很多高龄老人前一天还在山上种地,第二天可能就瘫痪在床了,这也导致了农村养老机构的空置率较高。
陈建亮也感慨道,他们这一代人,还有上一代人,恐怕都难以凭自己的能力入住养老机构。谈到儿子的养老问题,他坦言:“现在年轻人都有五险一金和养老金,养老费用应该不用愁。但问题是,他们这一代大多是独生子女,当双方的父母都年迈瘫痪时,他们的养老压力可就大了!”这话说得没错,养老问题不仅是老年人的事,更是全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