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总认为脱尘离俗,找寻诗和远方,就是修行的最好场所。
其实并非是这样,修行的最佳处境,就是红尘之中,修行的最好地方,就是在俗事之内。
在经历事情的转变和起伏之后,体现的心性才是人真实的内心,一个人在风平浪静之中,显示的智慧,只是个性中的单一面。
在日常生活中,随着顺境、逆境以及平静、波折的交替出现,一个人的情绪会发生起伏和变化,内心的心情会随着外在的状态而变,这个时候往往体现的就是真实的心性。
这种状态之下,能否把持住自己内心的初心,能否让自己无论经历什么事情都有一番隐忍和自制,这才是我们期望看到的一个状态。
有一天王阳明的学生问王阳明:“在无事的时候心平气和,但是有事的时候内心立马浮躁起来,这是什么原因?”
王阳明就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多在事物中磨练,才能显出真实心性。”
都是这样一个道理,只有让自己置身于事情起伏跌宕之中,才能窥见自己是心性的本来面目,只有经历过事情的磨练之后,才知道自己内心真实的心性。
所以在事物中历练,在人生沉浮中坚守心性本源,才是一种智慧和境界。
《菜根谭》之中,有这样一句话:学者动静殊操、喧寂异趣,还是锻炼未熟,心神混淆故耳。须是操存涵养,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的景象;风狂雨骤处,有波恬浪静的风光,才见处一化齐之妙。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在行动和静止的时候,产生了不同的表现,在喧闹与寂静的时候有不同的一个志趣,那么说明他修炼还未成熟,自身功力不够,心神混乱,应该提高自我的修养。能够在云水静止的环境中,看到鹰飞鱼跃的一个场面,哪怕身处狂风暴雨,也有心平气和的景象,这便是心神合一。
无论外界的变化如何波折起伏,身处波折起伏之中,都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没有大喜大悲,保持内心的一个平静。这样的人,能够在外在事物变化和起伏的时候不为所动,能让内心主导外物,而非被外物所左右。
在道家思想中,庄子就通过一个人在人生失落与得意的对比之下,论述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庄子》之中说:正考夫任命为士就曲着背,任命为大夫就弓着腰,任命为卿就俯下身子让开大路,沿着墙根快步走,像这样谁还敢做不轨的事情;如果是凡夫俗子,一升为士的时候骄傲自持,升为大夫的时候就在车上手舞足蹈,升为卿的时候,就称呼叔伯的名号,像这样,谁还和唐尧许由一样谦让。
最大的祸害就是有意为德而心上长眼,有了心眼就有了内心纷扰,内心纷扰就会坏事败德,凶德有5种,以心德为首,所谓心得,就是自以为是,诋毁自己所不赞同的事情。
庄子借由官吏的变化,来区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他认为真正的谦谦君子,无论是在做官前还是在升职之后,都有一个谦虚的姿态。但是一个小人,在没当官之前,对待别人态度谦逊,一旦飞黄腾达,狂傲傲慢,自以为是。
事实上,位居高位能低调做人,这才是人生的大品德,而正考夫就是这样的圣人。
一个人面对云淡风轻的外部状态,有一个平静安详的心态,这个不足为奇,算不上修养。当一个人经历一些事情或者经历过沉浮之后,内心仍然不为外物所动,这才是大境界。
内心不为外物所动,即便是平静和波折,都有坦然的心性,这是能够让自己抛开外物苦痛的一个根源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