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到底是不是岳飞所作?
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兔年贺岁片《满江红》春节上映,故事背景为一代民族英雄岳飞被杀后的第五年(绍兴十六年)。上映仅仅5天累计票房就高达19亿元,创下了张艺谋导演作品的最高票房纪录。影片上映后,引发全民的爱国高潮,同时也引发对奸臣卖国贼的又一轮唾骂,甚至有大批民众排队去汤阴岳飞庙前和杭州西湖岳飞墓前抽打秦桧、万俟卨、张浚等五个奸臣的铸铁像,发泄内心的愤恨和鄙夷。
电影《满江红》海报
不论观众对电影《满江红》褒贬如何,但是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千古绝唱《满江红》是岳飞写的词,家国情怀无与伦比。很少有人怀疑《满江红》不是岳飞所作。然而,著名学者余嘉锡在1930年代首先发起质疑,认定此词为伪作。此后,学者分成“伪作说”与“支持说”两大派,争论不休。近些年来,最著名的“伪作说”学者是朱瑞熙,而“支持说”的代表人物是著名宋史学家邓广铭。
于右任 草书《满江红》卷
对于学者的质疑,学术界驳斥文章更多。例如:元人杂剧的《岳飞破虏东窗记》第三折中有《女冠子》一词:“怒发冲冠,丹心贯日,仰天怀抱激烈。功成汗马,枕戈眠月。杀金酋伏首,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言愁绝,待把山河重整,那时朝金阙。”与岳飞版的《满江红》相比,整体格局比较类似。至少证明了《满江红》在宋元年间就有流传,对元曲创作造成影响。至于质疑派提到词中最大的地理漏洞“踏破贺兰山缺”,其实只是泛指北方,而且河北磁县就有一处山名叫做“贺兰山”,当年正是岳家军驻扎之处。历史会有如此的巧合么?至于说“匈奴”之疑更没有说服力了,古代常用“匈奴”来泛指北方少数民族,《满江红》中当然也能用“匈奴”一词。
1983年,浙西江山县(古名须江)发现了一本古籍《须江郎峰祝氏族谱》,族谱中记载了岳飞在1133年赠祝允哲的《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词作,及祝氏的唱和之作《和岳元帅述怀》。其中,族谱中收录的《满江红》与今版相重字数为39字。
《须江郎峰祝氏族谱》
岳飞《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怒发冲冠,想当日、身亲行列。实能是、南征北战,军声激烈。百里山河归掌握,一统士卒捣巢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励臣节。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金城门阙。本欲饥餐胡虏肉,常怀渴饮匈奴血。偕君行、依旧奠家邦,解郁结。
祝允哲《满江红·和岳元帅述怀》:仗尔雄威,鼓劲气、震惊胡羯。披金甲、鹰扬虎奋,耿忠炳节。五国城中迎二帝,雁门关外捉金兀。恨我生、手无缚鸡力,徒劳说。伤往事,心难歇;念异日,情应竭。握神矛,闯入贺兰山窟。万世功名归河汉,半生心志付云月。望将军、扫荡登金銮,朝天阙。
电影里不惜牺牲、搏命换来的岳飞绝笔《满江红》采用了今天的版本,很多人会背诵。祝氏族谱里的岳飞词作却不是现行版本,而且文学性远低于今版。祝氏族谱是真实历史存在,而且这个版本早于明朝前中期出现的现行版本。可以肯定的是,岳飞确实写了一首《满江红》,祝允哲也确实写了一首和词,它们都被祝氏后人保存在其族谱里,从完整性看,现行版本明显是由《族谱》之岳飞词及祝允哲和词糅合、润色、加工而成。至于是谁修改了这首词,只有几个可能:修改者是岳飞本人?修改者是否为祝氏后人?修改者是否后世某位文人?虽经加工,但词的高蹈立意和悲愤之气脉、英雄之情怀符合岳飞,也属于岳飞,主要作者还必须是岳飞。
乾隆《江山县志》
经过质疑派和赞成派的学术辩论,质疑派不得不承认南北宋之交确实存在祝允哲这个人。《四库全书·浙江通志》确有“祝允哲,江山人,荆湖制参”等记载,证实《须江郎峰祝氏族谱》的真实性。
《岳飞传》的作者、著名宋史学家邓广铭于1981年5月初著文指出,岳飞的《满江红》绝不可能是伪作。他认为,第一,岳飞的儿子和孙子岳霖、岳珂虽然没有搜集到此词,但只能说明岳飞的后代在这方面有遗漏。而这可能正暗合张艺谋电影《满江红》的结局:几个小人物前赴后继为的就是从秦桧口中逼出岳元帅的临终绝笔《满江红》词。岳飞的后代找不到此词也似乎是冥冥之中的天意。
野史记载,祝允哲是岳飞的好哥们,并且与岳飞一起当过兵、打过仗,是正儿八经的刎颈之交,因此岳飞才会将这首在当时属于“僭越”性质的作品赠送给他,并经过修改润色流传成为现代版的千古绝唱《满江红·写怀》。种种证据表明,说《满江红》不是岳飞所作完全是抹黑岳飞,甚至有些所谓的学者也参与进来聒噪,全无民族浩然正气,为世人不齿。(摘自“善本古籍”微信公众号)
于右任 草书《满江红》
高清大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