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南北朝时期,北魏人陆凯率兵南征度梅岭,正值岭梅怒放,他立马于梅花丛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陇头好友范晔,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驿使,于是折下一枝梅花,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赠范晔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这首短短的五言诗,可说的地方很多,这里只说说“聊赠一枝春”这句。所谓“一枝春”,当然是指一枝梅花。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梅花”象征“春天”,这种象征说法,在诗词中比比皆是。比如,同样是南北朝的诗人江总就有,“腊月正月早惊春,众花未发梅花新”;再如,唐代诗人孟浩然也有,“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还有,唐代诗人许稷有,“江南正月春花早,梅花柳花夹长道”,都是以“梅花”象征“春天”之意。
这种象征手法,一般都有象征体和被象征体。“象征体”一般是具体的事物,比如说,梅花;而“被象征体”一般是抽象事物,比如说,春天。文学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借代,所谓“借代”,不直接说某人或某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比如,《三国演义》中,常常以“刘豫州”来代指刘备,是因为刘备当过豫州刺史;新闻中,常以“北京”代指中国政府,是因为中国中央政府所在地是北京。所以,“借代”手法使用得非常广泛。
回头再看这句,“聊赠一枝春”,这其中又有一种“借代”手法在里头,就是以“被象征体”,“春天”来代指“象征体”,“梅花”。这种混合了象征和借代的修辞手法,我称之为“陆凯体”,诗人陆凯的“聊赠一枝春”是第一次使用,让这首诗产生了强烈的震撼感觉,并且被后世的诗人反复模仿。
1. 几夜故人来,寻畦剪春雨,高启
明代诗人高启的这首《韭·芽抽冒余湿》,是使用这种“陆凯体”的典范,他使用了象征借代手法,把“春韭”这种植物描写得如梦似幻,就像“梦里田园”,深深的触动了我们内心的深处:
芽抽冒余湿,掩冉烟中缕。
几夜故人来,寻畦剪春雨。
几夜故人来,寻畦剪春雨
很多诗人喜欢韭菜。在所有描写韭菜的诗词中,诗圣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中的这句,“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也非常有名。朋友冒着夜雨,剪回来春天新发的韭菜,端上新煮的黄米饭让我品尝,表达了诗人和朋友之间深厚的感情。
但是,同样是表达朋友之间的友情,老杜的那句“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比起高启的“几夜故人来,寻畦剪春雨”的意象,就差了好多。这里以“春韭”象征“春雨”这个美好的事物,因为只有“春雨”及时,韭菜才能长得好,所以,有嫩绿的韭菜,必然下过及时的“春雨”。而“春雨”的美好,又是众所周知的,比如老杜就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老杜的“夜雨剪春韭”,固然是很美,但没有以“春韭”象征“春雨”的这层意思。而“寻畦剪春雨”,则进一步用“春雨”来借代了“春韭”,表明了“春韭”就像“春雨”一样美好之意。
进一步理解,“几夜故人来,寻畦剪春雨”,就包含了朋友几次来看我,对我的心灵,就像及时的“春雨”一样滋润了我。
2.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李清照
要说模仿“陆凯体”的诗词,最为高仿的,非易安居士的这句,“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莫属。这首《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写的是李清照婚后的生活,毫无疑问,婚后的易安,仍然保持着一颗少女的心: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其实,在爱花人心里,早春开放的花朵,都代表了“春天”,不止是“梅花”。李清照的这句,“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我们不知道是一枝什么花,但在易安居士眼里,它们都代表了“春天”。
这句,“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在模仿陆凯的“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新意,这就是易安居士的笔力。
陆凯的“聊赠一枝春”是静写,以“梅花”象征“春天”,又以“春天”指代“梅花”,都是写静物。而李清照的“买得一枝春欲放”,如果只有“买得一枝春”,这就是高仿,也是静写;而“一枝春欲放”中的“欲放”,则是“静中有动”,就更进一步,把花儿写得活力四射了,非常符合他们年轻夫妇的身份。
易安居士是古往今来稍有的诗词高手,她善于学习前人的优点,模仿的诗词不在少数,但她厉害的一点是,每次模仿,都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能推陈出新,每每写出新意来。
3.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
可是说,所有使用“陆凯体”的诗词中,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这首《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名气是最大的,甚至是超过了陆凯的那首《赠范晔诗》。因为这首诗里,除了友情,还有坚定的信念:
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句,“一片冰心在玉壶”,又跟“聊赠一枝春”有所不一样。它是将诗人一颗冰清玉洁的心,比喻成玉壶里的冰心,是一个比喻,而不是“聊赠一枝春”里的象征手法。但它们最终都叠用了“借代”的手法。“一片冰心在玉壶”是用玉壶里的冰心,指代诗人那颗冰清玉洁的内心。
“一片冰心在玉壶”中,诗人一颗冰清玉洁的心是本体,而玉壶里一片冰心则是喻体,这本是一个比喻句,但比喻句中没了本体,只留下喻体,就又有借代的手法在里面,以喻体指代本体,以“玉壶的冰心”指代诗人的那颗“冰清玉洁的心”,这就是比喻借代手法。虽然跟象征借代手法稍有不同,但仍可以归结到“陆凯体”。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句诗的意思是,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4.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白居易
大诗人白居易善于给朋友写诗,而且写得每每都非常有名。比如,他写给刘禹锡的那首《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是朋友之间相互问候的绝唱;再如他写给韩愈的诗,充满了诙谑,“近来韩阁老,疏我我心知。户大嫌甜酒,才高笑小诗”。而元白身为好基友,白居易写给元稹的这首《梦微之》,最为沉痛: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草树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我寄人间雪满头”中的“雪满头”,当然是一种比喻,它的本体是“白发”,喻体是“雪”。以“雪”比喻“白发”,可见头发之白,人之苍老;又以“雪满头”比喻“白发鬓鬓”,再次比喻人之苍老。
这个比喻之精准,在形容白发这件事情上,无出其右!
同样,“我寄人间雪满头”中,只有喻体,不见本体,这也是一种借代手法,以“雪满头”代指“白发鬓鬓”。这样,“我寄人间雪满头”就是一种典型的“陆凯体”,一种比喻借代相结合的修辞手法。
这句“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微之啊,你已经深埋在九泉之下,很久了,现在是九泉之下的泥土正在销毁你的尸骨。而我呢?我像一个暂时寄居在人间的浪子,现在已经像皑皑白雪堆满了头颅一样,我也寄居不了多久了。要不了多久,你我将在九泉之下相会。
一句,“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诗人痛苦于老友的离去,也痛苦于自己的衰老,双重痛苦,痛彻心扉!
5. 陌头担得春风行,美人出帘闻叫声,高启
明代诗人高启很喜欢使用这种“陆凯体”,他对“陆凯体”用得最好的是“几夜故人来,寻畦剪春雨”。其他,这首《卖花词·绿盆小树枝枝好》,也写得很好,虽然比不上那句,“几夜故人来,寻畦剪春雨”,但也深得“陆凯体”的妙处:
绿盆小树枝枝好,花比人家别开早。
陌头担得春风行,美人出帘闻叫声。
移去莫愁花不活,卖与还传种花诀。
余香满路日暮归,犹有蜂蝶相随飞。
买花朱门几回改,不如担上花长在。
陌头担得春风行,美人出帘闻叫声
“卖花”,在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行业,从唐代就开始了。在唐代应该是以买回去“插花”和“赏花”为主,到了宋代,又流行起了“簪花”、“戴花”的风俗,从而“买花”就开始以女孩为主,因为女孩不容易出门,所以挑担“卖花”就开始很常见了。
前面,易安居士以“春花”象征“春天”,这固然是没有错,但如果以“春花”象征“春风”,也是非常恰当的。古人相信“春风”吹出万紫千红,那么,以“春花”象征“春风”,就毫无疑问了。“陌头担得春风行”,正是以“春花”象征“春风”。
而在“陌头担得春风行”中,也是只见“被象征体”,不见“象征体”,属于一种典型的“借代”手法。那么,这句“陌头担得春风行”,就是一句典型的“陆凯体”,是一种象征借代混合手法了。
总之,一句,“陌头担得春风行”,非常形象,卖花人担着一担鲜花,行走在陌头,人们看见了担上的鲜花,就像被春风拂面一样。那种感觉,是个人都会喜欢!
6. 金井乌啼一叶秋,半规纤月挂银钩,胡奎
这首元末明初诗人胡奎的《秋思》,是沿着陆凯的“聊赠一枝春”的思路继续写下去的。既然“梅花”象征了“春天”,那么,自然而然,“黄叶”也就象征了“秋天”。你陆凯有“一枝春”,我胡奎就有“一叶秋”:
金井乌啼一叶秋,半规纤月挂银钩。
不知天上双星会,今夜穿针懒下楼。
金井乌啼一叶秋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就有“一叶知秋”的成语,这也是一个老传统了。唐代女诗人柳氏就在《答韩翃》中写道,“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所以,“黄叶”很早也就象征了“秋天”,比之陆凯的“聊赠一枝春”晚不了多少。
“金井乌啼一叶秋”中,一片“黄叶”象征了“秋天”,同样,“黄叶”这个“象征体”没有出现,而是出现了“秋”这个“被象征体”,妥妥的“借代”手法。也是一种标准的“陆凯体”,也是一种标准的象征借代混合手法。
这首诗里,简简单单一句,“金井乌啼一叶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传统文化中,“金井”旁边一般种植着梧桐,因此,这一片黄叶,是梧桐叶。而梧桐,通常代表了相思、爱情等。“乌啼”,通常是一种悲伤的表现形式,比如,张继就有“月落乌啼霜满天”,元曲大家马致远也有,“枯藤老树昏鸦”,乌鸦通常代表了悲伤。最后,“一叶秋”,黄叶要叶落归根,不管是黄叶,还是秋天,都是代表了悲伤。
7. 醉中同尽一杯欢,归后各成孤枕恨,晏几道
小山的词,永远充满了淡淡的忧伤。比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比如,“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这首《玉楼春·其十二》,也是这样,哪怕是读到“同尽一杯欢”,我们也感受不到欢乐:
芳年正是香英嫩,天与娇波长入鬓。
蕊珠宫里旧承恩,夜拂银屏朝把镜。
云情去住终难信,花意有无休更问。
醉中同尽一杯欢,归后各成孤枕恨。
醉中同尽一杯欢,归后各成孤枕恨
“醉中同尽一杯欢”,所谓“一杯欢”,“酒”当然象征了“欢乐”,这里用“一杯欢”指代了“一杯酒”,以抽象指代了具体,以“被像真题”指代了“象征体”,这就是一种典型的“陆凯体”,里面既有象征手法,又有借代手法。
“醉中同尽一杯欢,归后各成孤枕恨”,整体看起来,又充满了强烈的对比,同醉的时候有多欢乐,归后孤枕的时候,就有多么悔恨。其实,在“同尽一杯欢”的时候,词人就未必真的欢乐,要不然为什么要醉呢?
同时,这“同尽一杯欢”,又展现了词人欢乐的短暂,只有一杯酒的欢乐时光,在一饮而尽的瞬间就消逝了。而短暂的欢乐过去以后,就是漫长的“归后各成孤枕恨”,慢慢长夜,孤枕难眠。
一句,“醉中同尽一杯欢,归后各成孤枕恨”,小晏的婉约,是刻在骨子里的婉约,在诗词历史上,只有清代的纳兰性德可以一比。
不信,同样是“一杯欢”,元代诗人刘诜在《故里》写道,“莫论千载去,且共一杯欢”,就带着一种淡然,一种把世间万事都看透的洒脱。
8.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陆游
中国历朝历代,描写隐居生活的诗词,比比皆是。但大诗人陆游的这首《鹊桥仙·一竿风月》,毫无疑问是其中的佼佼者。通常写隐居生活,是截取其中的一个片段描写,但陆游的这首词,却描写的是一个隐者的全景。全词如下: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
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
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
第一句,“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很值得琢磨。所谓“风月”,指的是“风花雪月”,指的是人间的美好。所谓“烟雨”,指的是人间的艰难困苦,大文豪苏东坡就有,“一蓑烟雨任平生”之句。
所以,“一竿风月”,以鱼竿上的风景,象征了人世间的“风月”;而“一蓑烟雨”,是以蓑衣上的风雨,来象征人世间的“艰难困苦”;这是典型的象征手法。
而在象征手法中,“象征体”,鱼竿上的风景,蓑衣上的风雨,都没有出现,而是出现了“被象征体”,人世间的“风月”和人世间的“艰难困苦”,这又是一种“借代”手法。这样一分析,“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就是一个典型的“陆凯体”,一种象征借代手法。
但细细琢磨起来,“一竿风月”,感觉又像是指具体的风和月,“一蓑烟雨”又像是指具体的烟和雨,好像又是实指。有这样的感觉的根本原因,在于“风月”和“烟雨”这两个词的传统文化内涵太深、太广,怎么理解都可以。
总之,无论你怎么理解,这句,“一竿风月,一蓑烟雨”,总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
好了,家人们,从陆凯的“聊赠一枝春”说开来的修辞手法,就说这么多。如果大家看到过有类似这样手法的诗词,不妨写在评论区,大家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