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治大于法治,更多的是依靠道德的力量来约束人的行为,所以也产生了诸多的文化古文,其中也蕴藏着深厚的文化意蕴。
在这些典籍当中,广为人知的就是“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古文出自著名的名篇《郑伯克段于鄢》,源自《左传·隐公元年》。其中大概意思就是“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虽然很多坏人当时极度风光,但是最后却是遗臭万年。
春秋时期,郑国君王郑武公有两个儿子,一个称“庄公”,一个称“共叔段”。
郑武公死后,由他的大儿子郑庄公继位。可是庄公的弟弟共叔段在偏爱他的母亲姜氏的支持下,竭力扩充自己的封地,积极进行夺取王位的准备工作。
郑庄公的大臣祭仲知道后,力劝庄公,说:“君王要及早安排啊,共叔段的势力已经很强了,再这样下去,您的王位会被他篡取的!”
庄公听了,却道:“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意指:一个人若不仁义的事情做多了,必定会自取灭亡,你就等着吧!
果真,共叔段的势力在不断扩大,将郑国的西、北部边境招于自己门下,直至廪延。同时,他在不停地修筑城池、屯田积兵,并让其母亲姜氏里应外合,攻下郑都。
庄公早有防备,趁共叔段进军郑都时,出奇兵攻其窝穴。长久受共叔段压迫的农民们也参与战斗,使共叔段兵败,逃亡他处,而庄公出军追杀,最后使共叔段走投无路,被逼自杀。
千古圣人孔子,在那个时代,提的最多的就是天命。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也”。在这里,天命就是指的自然规律,就是指的天之道,就是指的人自身的良心,就是指的道德的底线。若你对这些没有敬畏之心,只是为了一己之私而任意践踏,最终只能落得“多行不义必自毙”的结局。
就如现代的一个企业家曹德旺所讲述的那样:你每天每小时每一分钟所做的事情,就是你盖起人生大厦的每一块砖。你干了坏事,这块砖就是破损的,将来虽然你可能盖得很高,但是这块破损的砖其实是一个永远存在的隐患,说不定什么时候会直接导致这个大厦毁灭。
在我们身边经常有这样的人,他们基本上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你说他恶贯满盈,那倒好办了。但是他就是这种小偷小摸,游走在人类道德底线的边缘,让人气愤却又无可奈何。
够不到法律惩治的范围,却又一次次的恶心我们的生活。这样的人在我们的身边很常见,他们或者借钱不还,他们或者不务正业,他们或者口出恶言,他们或者偷鸡摸狗,小错不断,大错不犯,无论你气愤与否,你总找不到彻底的解决办法。
但是,对于这种人,我们还是应该相信这句古文的内涵,“多行不义必自毙”。虽然现在看上去他们是风光的,但是至少大多数人不愿意与他们同流合污,说明他们是受到社会所唾弃的。
道德的力量虽然很弱,但是却是我们共同遵从的规范,若有人一次次挑战道德的底线,他也必将会承受整个世界的压力。
人在做,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明。那些人,也请他们好自为之。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
老话说得好:老天让谁亡,必先让谁狂
孔子会教人算命吗?
事业上想有一番作为,首先得在这几方面沉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