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头出现以前,供水泉墙上镶嵌着一种兽头状的,通常用石头制成,少数由金属制成的“流水嘴”,从那里流出来的水一直是不加任何控制的长流水。为了避免浪费水和解决不断严重的水资源的供不应求,人们研制出水龙头。
一、水龙头的历史
水龙头最早出现于16世纪的伊斯坦布尔,比北京早了四五百年。最初的水龙头是用青铜浇铸的,后来改用便宜些的黄铜。有些水龙头只是简单实用,有些则很有装饰性。各种不同形状的水龙头,比如蛇、龙形状,公羊头状,几何形状或花草形状等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建筑装饰风格。宫廷中和其他重要建筑的水龙头多是银制、银合金或青铜镀金的,并且精雕细刻。在18和19世纪间,为宫廷和豪宅制作的水龙头更加重视装饰性,以至于渲宾夺主,使其实用功能屈居于装饰作用之下,说它们是工艺品一点也不过分。
现在的王宫里,大街上,供水泉的墙上或清真寺外面仍能见到各种古式的水龙头。不过只有参观了水龙头博物馆,才能真正领略水龙头的装饰性是怎样地超过了它的实用性。在一家水龙头博物馆中收藏了很多水龙头,其做工之精美出乎意料。但是为了便于维修,这些水龙头当初都设计得易于拆卸,因此造成了水龙头的流散,现存的很多水龙头已很难搞清其本来是属于何种建筑物。我们只能猜测:是宫廷的?富豪家的?还是大街上的?寻常百姓家的?
进入二十一世纪,消费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物质的富足催生了世界范围内的景致生活思潮,众多消费者开始对生活的品位有了自己的独到的理解和权益,他们高扬精致生活,物质主义,文化情趣,个性,自我等旗帜,打造自己的完美生活空间,以往许多家庭购买水龙头时,单纯认为“能用就行”。如今,随着家居装修风格日益明显化,卫浴空间也开始处处张扬个性,为了创造个性的卫浴空间,从水龙头,脸盆,淋浴设备到卫浴配件等,独特的设计,处处都彰显着个性和不凡的品位,经典艺术设计突破了惯用的思维方式,将水龙头当做一件艺术品来并合使用,给卫浴空间带来几分文化气息。在这种新消费的观念下,艺术水龙头使用户又有品位又可观赏价值,艺术水龙头增加了富有感的人性化设计,细分顾客群体,关注不同年龄层次的实际需求,例如“龙”的造型,给人有一种吉祥的感觉,使而得到中老年群体的喜爱,儿童也开始成为卫浴的目标顾客,他们有着与成年人完全不同的需要和诉求,根据儿童的特殊需求,满足孩子们的感情诉求,设计出如小白兔,小老鼠等等卡通造型概念,深受小朋友的喜爱,还有人物和植物等等也使女性朋友爱戴。从而得到消费市场的广阔前景。
二、水龙头名称的来历
人们把生活用的水阀叫作“水龙头”或“龙头”,如“自来水龙头”、“消防龙头”,当然,这与中国传说中以为的天之所以会落雨就是云居的龙会口吐大水有关,而更直接的来源则与消防器材——水龙,有密切的关系。
这样一段叙述:“救火之器,古惟水袋、唧筒。顺治初,上海县唐氏得水龙之制于倭人,久而他处渐传其制。”火灾是对人类安全和生存最大危害之一,所以在很久以前人们就发明和使用消防工具,水袋和唧筒都是原始的消防工具。水袋是以皮缝制的大口袋,在口袋上装上竹制或铁制的喷嘴,使用时将水灌入袋中,用力挤压水袋,袋里的水就顺喷嘴的方向射向远处,达到以水灭火的目的;唧筒又叫水枪,以一根稍细的中空的“枪”紧密套入另一根稍粗的“枪”状筒体内,使用时将粗筒内灌满水,使劲将细筒往下压,粗筒内的水就沿细筒喷向远方,达到灭火的效果。这两种消防工具喷水量很小,且喷一次水后须立即再灌水,其灭火能力和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清初,日本人的一种消防器材传入上海,这实际上是一种人工水泵。先做一只形状与椭圆形浴桶相似但桶壁稍高的木桶,将人工水泵安置在桶内,救火时,挑水夫将就近取来的水不断地倒进桶里,另二人或四人不停地上下推拉水泵的杠杆,抽上来的水沿水带而喷射到失火处。这种水泵比水袋、唧筒的喷水量大得多,且可以不间断地喷水,它与天上会喷水的龙有点相像,于是被叫作“水龙”,接水的带子被叫作“水龙带”,喷水头子被叫作“水龙头”,后省称“龙头”。
三、中国水龙头的古今发展史
曾有人把水龙头比作浴室里的小天使,这小天使带来的不仅是设计上的梦幻,更有滋养生命、洗涤身体的清泉。当触动小天使的翅膀,等待着那股清泉奔涌而出,在指尖上跳跃出一股冰凉的时候,出于职业习惯,不由得想起在遥远的古代,水龙头还没发明之前,古人们是如何从江河湖泊中汲水以滋养生命?思维至此,不由得翻查一下资料,试图一探水龙头的前世与今生。
世界上最早的龙头,目前的史料尚未有明确记载,中国古代民间把竹节之间打通,然后一根一根地联结起来,把河流或山泉的水引来供人们使用,这被视作古代龙头的起源,纵观现代一些水龙头产品设计,其中就有不少融入了以竹子为形态的设计灵感,把古代竹子引水方式与现代回归大自然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加入时下流行的环保、节水宣传口号。
而关于水龙头的真正得名还存在着另一段让人稍可信服的典故,据说早在18世纪中期,乾隆皇帝在圆明园东边造一座豪华的西洋花园,乾隆皇帝对西方的喷泉大生好奇,打算在宫中建造个喷泉,但又不愿意根据西方的喷泉依葫芦画瓢,于是请当时在宫廷中供职的欧洲画家郎世宁设计出中西合璧的十二生肖青铜兽首,放置于花园中央,每隔两小时依次轮流喷水,这就是中国水龙头的雏形,后来凡有出水口的地方都刻有龙头,水从龙嘴里流出来,水龙头因此得名。
圆明园12生肖兽首龙头
这一段记载或许只能算是中国水龙头雏形出现之后并逐渐向现代靠近过程中被扯出来的一个时间节点,万物的历史总是尘封在固纸堆里,抹去蒙尘的历史,与中国水龙头的前世有所牵连的事儿或许比它的今生要丰富多彩得多。
对这一前世所牵连的事儿的溯源,时间为公元前5700年左右,中国古代最早水井的出现。在水井出现之前,我们的祖先逐水而居,只能生活在有地表水或有泉水的地方,水井改变了祖先逐水而居的生活方式,人们可以到远离河流的地方群居。
从“黄帝穿井”(《周书》)“伯益作井,尧民凿中而饮”(《世本》)到“汤旱七年,伊尹教民田头凿井以灌田”劳动人民由开始凿井饮水实现了到利用水灌溉农田的转变,这一转变也直接带动了提水工具的诞生与改革。
西周时期手工业时代出现的戽斗和后来春秋时期发明的汲水工具桔槔主要用于从池塘和井中取水灌溉农田,桔槔更是改变了原始的瓦瓮背水法,一直沿用到上世纪50年代。继桔槔之后,辘轳的诞生是春秋时期取水工具的又一变革,这种古老的取水方式在井上竖立井架,上装可用手柄摇转的轴,轴上绕绳索,绳索一端系水桶,摇转手柄,使水桶一起一落,提取井水,特别适用于从深水井中汲水。此后,刮板式连续提水的龙骨水车与利用水力冲击大水轮并带动轮缘上的竹筒或木筒从河提水的筒车也相继诞生,直到今天在中国的某些乡村还隐约可见它们的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