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衣冠禽兽”这个成语,它现在代表的含义不用多说,想必我们也会道貌岸然、表里不一的人联系起来。但在古代,它可是个褒义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是的,你没看错,我们这就来扒一扒这个词的由来。
明清时期官服的前胸和后背正中都缝着一块“大补丁”,文官补丁上是飞禽图案,武官补丁上是走兽图案,“衣冠”上纹“禽兽”,是为“衣冠禽兽”,而这种纹有“禽兽”的大补丁,就是“补子”。
“补子”不是“打补丁”,而是为了彰显穿衣人尊贵的身份。为了显示尊贵,补子上的图案当然要“高大上”,必须是珍禽异兽,文武官各不同。
文官儒雅娴静,官服以禽鸟为补子图案纹样。按等级分就是: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鹌鹑,九品练雀,越往后越普通。
武官勇武剽悍,威风凛凛,以猛兽为官服补子图案,以彰显其威仪。按等级分下来: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罴,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据说,在古代,有一位名叫郭璞的官员,他在外表上看起来非常文雅、光鲜,但实际上却是一个虚伪、邪恶的人。他以一副正人君子的外表行事,但内心却充满了邪恶和不道德的行为。
这个故事中的“衣冠”指的是郭璞穿着整齐、衣冠楚楚的外表,而“禽兽”则暗指他内心的真实本性。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指一个人外表看起来很正派,但实际上却是个品行恶劣、道德败坏的人。
这个成语后来也被引申为形容那些表面上看起来正直、体面,但实际上却不可信任、品德有问题的人。它常用来批评那些虚伪、伪善的人,提醒人们不要被外表所迷惑,要看清一个人的真实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