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形成于清代乾隆年间,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十年”发生前,各地京剧团体众多,仅国家级就有1至4团等等,曲目琳琅满目,真称得上百花齐放,有几十上百种之多:三打祝家庄,奇袭白虎团,挑滑车,红色娘子军,草原英雄小姐妹,秦香莲,春草闯堂等等等等纵贯古今;著名艺术家:袁世海,钱浩梁,杜近芳,刘长瑜,高玉倩,王鸣仲等等等等,与电影,地方戏剧,曲艺,民歌,歌剧等交相辉映,在神州大地上响彻,人们喜闻乐见其乐融融。
“十年”间,文艺的寒冬,万木凋零,样板戏的出现,有个人爱好的原因(京剧与电影都属于艺术范畴),也有万般无奈的考量(’集体活动’可以野营拉练精疲力尽早早睡觉,可芸芸们难不成天一擦黑就掰着手指头数星星)。
说起来难以置信,京剧等传统戏剧的无可奈何花落去并一直延续至今,恰恰是因为样板戏的出现有关(样板嘛——今后以此为准),使后来的人们忘记了京剧(单以京剧为例)曲目的核心是“十年”间被痛批的“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戏,它们才是使京剧从200多年间经久不衰流传至今的“主脉”;进而只记住了京剧铿锵的“分正净”:浩然正气冲霄汉,惊醒了星斗闪闪寒、而忘记了京剧委婉的“闺门旦”:落魄弟子中状元、私定终身后花园;只保留了些许的一板一眼,摈弃了太多了的一招一式(里面包含了无穷的韵味)。
现代戏是“支”。样板戏属于“时令”剧,它整整占据了十年的舞台,银幕(没有银屏),与一只手都数的过来的老电影(平原游击队)等让那一代的人们度过了汲取知识的最好年华(有一文’见60年前后出生人的文化程度’)。
现在看来,应该说近几十年来京剧没有什么“推广”,也没什么“压缩”,都是“季节”所需的“应用品”,磕磕绊绊到现在,没有一脉相承的说法,终究都算是过眼云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