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姊”和“姐”,既没区别又有区别。
《说文》:“姊,女兄也。”
许慎还说,这是个形声字,右边为声旁,读“zǐ”。
《尔雅·释亲》:“男子谓女子先生为姉,后生为妹。
“姉”,也是形声字,右边一半为声旁,古时组成了多个字,包括“姉”字。
其实,“姉”和“姊”是同字异体,后面细说。
先说“姊(姉)”和“姐”没区别。
第一,所谓没区别,是说在现在,都是通常理解的“姐姐”的含义——早生之女为姐。
第二,“姊”和“姐”,都由同一个字派生而来——“姉”字。小篆写如下——
请注意,这种“排行”,是从男性血缘的角度来定义“姐妹”的。
更早的时候,《诗·邶风》曰:“问我诸姑,遂及伯姉。”姉,是父亲的姐姐,也就是姑姑。
这也是从男人的血缘关系来定义的。
由此可知——
首先,周代,已进入父系血缘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一切血缘亲属关系,由男子来定义。
其次,“姉”,是先为姑,后为姐的——人们的交往中,有这样的亲属关系需要用具体的汉字来表达,于是就把“姑”、“姉”分离,各表其意了。
“姉”字,由甲骨文的下面这个字演化而来——
隶变过程中,“姉”字进一步演变,成了“姊”这个写法。
同样路径演变而来的,还有姊、秭、笫、胏、㾅等字。
“姐”,其本字也是“姉”。
《正韵》:“姐,组似切”。就是说,“姐”最初也发“zǐ”音。
“姊(姉)”和“姐”有区别。
《说文》:“姐,蜀人谓母曰姐。”段玉裁《注》:“(姐)方言也。其字当蜀人所制。”
这是说,“姐”,是四川那边的方言,把母亲叫姐,根据这个称呼,那里的人造了这个字。
这个字,以“且”为声旁,“子野切”,现在就发“jiě”的音了。
小篆里,姐的字体亦有变化——
北齐太子,称其生母为姉姉。宋高宗赵构和皇后吴氏聊天,称自己的母亲为“姉姉”。
这也证明,姐的本字为姉,称母为姐亦来自“姉”字。
“姐姐”,宋以后也被作为妇女的统称。
《古今杂剧·陶学士醉写风光好》:“姐姐,间别无恙?则被你想杀我也!”
至今,不少地区还有这样的习惯,见了女性不管大小,都叫“姐姐”。
但实际上,姐一直没有丧失姉之含义。
宋洪迈《夷坚志·贾廉访》:“当时遣仆驰白姐姐及贾郎”。
这个姐姐,与姉姉同。
总结一下。
第一,姊和姐原为一字——姉,发音也一致。
第二,姉的原意是父亲之姐——姑;后成为先生之女——姐;姉,还曾是母亲的别称。
第三,隶变过程中,姉变为了姊。
第四,姐,本字是姉。根据方言发音,新造了姐这个字。
第五,姐在方言里是母亲别称,这个字义也来自姉。
第六,姐作过妇女的统称。
第七,姐,一直没有丧失姉作为“姐姐”的含义。
大约明清以降,随着白话的流行,“姐”逐渐替代“姊”成为了主流语言和文字。
另外,古音与现在有区别。这里标出的读音,都是现代汉语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