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这句话出自杜甫前出塞,并被《长安的荔枝》这本书引用,意思是大丈夫志在四方,应该有操守,不该为困穷而变节。
休息在家,无意间扫到了马伯庸的这本《长安的荔枝》,开头叙述平平,直到读到了杜甫,便一发不可收拾,花两天时间读完,直到搁笔掩卷,仍感意味未尽!
1、糊里糊涂接到指令
李善德是一个平凡的人,他的人生目标跟大多数老百姓一样,很现实、物质。无非浑浑噩噩混日子,为了苟且奔波劳碌,有着和当代社会不惑之年男性类似的人生轨迹:读书、取仕、结婚生子、买房、换房、背房贷。虽然过着碌碌无为的人生,但家庭和睦、父母颐养天年,无灾无害,还有一份让人羡慕的公务员工作,因此李善德的人生又是让人羡慕的。但就是这样躺平的人,却被政治黑洞中那双诡秘的双眼盯上了。
现实中,我们有人是李善德,有人是官场老油条,有人是手握权力掌控万千人命运的金字塔顶尖人物,但无论是谁,都逃脱不了时代拨弄沉浮。
2、接到指令后的无助与绝望
看似荒唐的朝廷诏令,当落实到具体某一个平凡人身上时,分明是一个普通人的死刑审判书!李善德也不例外,当得知朝廷要的是鲜荔枝时,李善德顿感五雷轰顶。他一直想不通,明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何朝廷还要求大家去完成呢。可能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符号,而阶级性是那个时代无法跨越的主旋律。要想破此局,除非李善德朝廷中有靠山,或是有人举荐赏识,或是向下施压,别无他法。而李善德呢?仅仅是朝廷最基层的公务员(办事员)而已,久居人下、年逾不惑的他早已失去了“向上管理”的能力,面对突发变故只能默默承受。
3、在友人的开导下重拾信心殊死一搏
此节登场的杜甫和韩十四让人眼前一亮亮,历史人物的出现更能升华故事的品质,给人以温情,无意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作为李善德的知心好友,韩十四给出的建议颇为现实,而子美的建议与之相反,是一种甘为理想抛颅洒血的义无反顾、置死而生。韩洄让李善德主动与妻小断绝关系,把损失降到最低。而子美让李善德殊死一搏,不要放弃哪怕是一线生机。李善德毅然选择了后者,虽然知道自己在赌博,可身为明经科出身的他,觉得这或许冥冥之中既定的缘分,他相信,通过他的精确计算、设计,上天必会为他留一线生机。
命运总是无常的,在风雨飘摇的舟上,形形色色的人除了听之任之貌似也别无他法;可上天又是公平的,它虽没给你后悔的机会,但却为你保留了选择的余地,此即为“未雨绸缪、谋定后动”,亦可叫它“乐天知命、随遇而安”。
4、用“置死地而后生”的心态当荔枝使
面对命运无情的漩涡,是选择让生活压垮你的肩膀,还是优哉游哉地去玩味生活,以洒然姿态看庭前花开花落?经过友人的劝说,李善德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坦然接受了荔枝使的角色。置死地而后生,他多了份自在,凭借着荔枝使身份,开始驰骋官场,趟一趟这个浑水!他决定先断自己的后顾之忧,把妻小安顿好,换种说法就是先把棺材板捞够!趾高气扬的姿态貌似只在京城混的开,到了岭南,差点吃了苦头,好在大家都不在乎什么节度使,不过一个濒死之人而已!
5、结识胡商苏谅、荔农阿僮以及林邑奴
到了岭南,除了繁杂、紧张的运荔事宜,李善德也结交了一些朋友。说来滑稽,这几位朋友结交方式不尽相同,但却都可以称之为朋友。苏谅有着商人的钻营,认识李善德是奔着“通行符碟”;阿僮有着农人的质朴纯真,结交李善德本是率性而为;林邑奴属于被动结交,是节度使“赏”给李善德的仆从。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直,即真诚而正直,阿僮就是李善德的直友;友谅,即说话算话、言而有信,苏谅可谓是李善德的友谅;而林邑奴呢,我想用友忠来替代,林邑奴虽然活的没尊严,但死的有气节。林邑奴的人物设定对本书主题升华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三个朋友的帮助下,李善德咬定了青山,“就算失败,也要知道自己离着终点还有多远!”一场新的征服之路就此开启。
6、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
留给李善德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我们称这个时期的李善德为时间管理大师毫不为过!这时的李善德是强者,正如书中所说“流程是弱者才要遵守的规矩”,他凌驾于流程之上,紧张的准备着运荔枝的各个细节。他账目管理清晰,“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般,对保存荔枝、运送路线、中间补给等等环节做了细致入微的考虑,虽然最后仅一骑抵达了长安,但李善德是成功的!不过此时的他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一骑红尘妃子笑、一将功成万骨枯”,他好像终于明白这个帝国的运作模式,成功荔枝运送对他个人来讲是成功,但对于维系荔枝运送的沿途百姓却是残忍的、失败的!可他发现,除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其他的好像啥都做不了。
7、人格升华、忧国忧民、致良知
正所谓“若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我们相信李善德取的这瓢水,是清澈的、理想的!拿着这瓢水,他去往了岭南,隐于田野间。耕作田间的他,不经意间还是会回想起怼杨国忠的那个场面。如果再让他选一次,我们相信李善德还是会选择民族大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没有家哪有国,李善德忽然想起林邑奴临终前跟他讲的话,“我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