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思念永远留在春天里。每当春风吹起,花落遍地,母亲的音容笑貌便浮现在眼前。
那年春天,母亲生病住进合阳县人民医院,经治疗有所好转后,遵循医嘱出院回家静养。没想到第二天下午五点多,母亲突感不适,哥急忙叫120 将母亲拉到县医院,安排住好院后,哥哥立即给我和弟弟打电话告知现况。
当我火速赶到医院时,看见母亲面部苍白无力,医护人员正在按压心脏实施心肺复苏,隐隐听到母亲喃喃自语,我急忙爬到她耳边聆听,遗憾的是一句也没有听懂。可能医生见无力回天,便向病房外走去,我拉住他们要求继续抢救,他们指着心电监护仪让我看,仔细一看才发现血压、心律等全部成为一条线,当时我像个木偶一样傻傻的站着,片刻后才意识到母亲已驾鹤西去,再也回不来了,此时才忍不住泪如雨下…
母亲一生命运多舛。她生于原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地区双城公社杨家寨子村。年轻时嫁给当地一户英氏人家,第二年生了女儿后不久,短暂的婚姻因夫妻不和便以离婚告终。常言道:有缘千里来相会。家住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原百良乡合义村的父亲,刚丧妻不久,身边三个女儿无人照顾。经熟人介绍,父亲便远赴甘肃将携带女儿的母亲娶回家。
我家当时虽然比母亲老家条件环境好些,但是并不富裕,加上人口多,只能勉强度日。本来就很累,随着哥哥、我和弟弟相继出生,让本来并不富裕的一大家子人实在入不敷出。但母亲对待三个姐姐视如已出,对待所有儿女衣食住行一视同仁,含辛茹苦可想而知,时止今日,已74岁的大姐还时常念叨,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当过兵的父亲在部队上是炊事员,学得一手包油糕的绝活。经济开放后,为了维持生计,父母商量决定赶集卖油糕。当时父亲已年近60岁,而且身体欠佳,母亲只好用架子车在平路上拉着父亲和卖油糕的用具去五里外的原同家庄乡原百良乡和十里外的尹庄赶集卖油糕,早出晚归已经成为家常便饭。记得某年夏天,晴天霹雳,倾盆大雨随天而降,当时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父母二人急中生智,将卖油糕用的帐篷向架子车辕上一围,两人钻进车下蹲着避雨,感谢老天眷顾,大雨大概持续了二十来分钟终于停了,二人已腿软脚麻,手扶车辕打颤,他们担心夏天雨急,稍做休息,不得不撑着疲惫的身体继续赶路,正因为他们不辞辛劳顽强拼搏才换来当时令人羡慕的水果、白面馒头和食用油等,让我们的日子好起来。
好日子不长,却天有不测风云,1987年冬,父亲因病住院,随后不久,家里的顶梁柱父亲的逝世,给刚刚49岁的母亲带来了难以承受的打击。当时叫天天不灵,喊地地不应。怎么办?众人提议让我辍学帮助她。但是刚强的母亲没有倒下,她坚强地站起来了。她承担起农活、家务等所有家庭重担,让刚刚当父亲一个月的哥哥帮衬贴补家务,供我和弟弟继续上学。父亲逝世后二十多年来,母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了子女操劳拼搏,她一生有好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母亲的庄稼活在村里数一数二。父亲去世后,母亲既当娘来又当爹,她放下女人的矜持,干起了该男人干的繁重的庄稼活。拿着锄头镰刀犁等农具走进田间地头,跟随节令及时犁地、播种、除草、打药、收割等,干的有模有样有条不紊,大家说:凉州女人不简单,耕种除收样样行,胜过男人种庄稼,丰收在望人人夸。
除了种好庄稼地,母亲心灵手巧的针线活也是一绝,无论是裁剪、纳鞋、织布还是绣花样样在行。记得我婆家弟弟结婚时,当时刚刚一岁的女儿穿着母亲手工纳的花布鞋,鞋面上绣有五种颜色的猪头花汇集起来可以说五彩斑斓、耀眼夺目。当时帮忙的婶婶姐姐们异口同声:谁给娃纳的花鞋这么好看啊?我骄傲地答到:是我娘家妈妈纳的。
母亲一生勤劳,更有见识。她无论自己多累都要供孩子们上学,省吃俭用培养了令人羡慕的三个大学生,成为一生的荣耀。儿女成家立业,在各自工作岗位上表现优秀,可正准备尽孝时,她却离我们而去,真所谓子欲养而亲不待啊!她的那些传统美德却春风化雨般的传承给下一代,时刻激励着我们向前。
又是一年春,清明雨上,追远怀人,泪湿春衫袖。想念母亲,情不能自已!如果有来生,再让我做你的女儿吧!儿女一切安好,愿母亲在另一个世界里安好!(通讯员:李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