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对我们的训练意味着什么?
我想几乎所有人都很难做到不关心自己的训练数据,为此我们购入Garmin手表,采购功率计,配置心率带,安装码表等等,不得不说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说,也已经可以非常轻松的就获取足够的训练数据了。但这些数据是否都真的理解了?以及数据背后能够给我们的训练带来哪些启示呢?
我们今天就从Garmin的骑行数据入手,来给大家聊一聊这些数据,以及基于这些数据我们还可以获得哪些更多的信息。
同时,如果真的对训练数据有兴趣,推荐大家去注册一个TrainingPeaks,绑定Garmin数据后,可以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数据分析,TP在科学训练方面的权威性可以自行去Google。
首先我们看下面这张Garmin骑行数据截图,前面的速度、计时、心率以及后面的踏频、高度数据,都比较好理解,但是在功率部分,却有很多可能大家并不熟悉的数据,比如:NP、IF和TSS,今天我们就来展开讲解一下。
NP:标准化功率(Normalized Power)
简单说就是综合了各方面因素后的一个类似平均功率的数据,其背后的计算方法很复杂,这里就不讲了,我们通过一张图来帮助大家理解:
如上图所示,假设这是两组骑车的功率实时变化曲线,其平均功率相同,通过曲线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其中一组是完全稳定输出状态,类似大平路;另一组则涉及多个起伏,类似爬坡路段。大家都知道,起伏路段相比大平路是更累的,在AP相同的情况下,起伏路段的NP一定会更高,这就是NP的意义。
IF:强度因子(Intensity Factor)
IF=NP/FTP,FTP大家都懂,IF是NP相对FTP的一个比值,所以这个数据表示的是一次骑行过程中的强度情况。比如上图,NP=216W,FTP=260W,IF=NP/FTP=216/260=0.83。
这个数字越高则代表训练强度越大。
TSS:训练压力分数(Training Stress Score)
这个数据在这里是基于训练强度和训练计算出的一个身体疲劳指数,其简化公式如下:TSS=IF²×Hours(即,训练的小时数)×100。在上图中,TSS=0.83²×(43/60)×100=49.3。
这个数字越高,则代表一次训练给身体造成的疲劳值越大,是科学制定训练计划的最重要的指标数据之一。
不光是在骑车中,如果通过TP,你还可以看到跑步和游泳训练中基于心率的HrTSS,基于配速的sTSS,以及基于阈值心率和阈值配速计算出的IF数值,这就使得我们可以即使在没有功率计的情况下,也依然可以更好地通过数据评估骑车、游泳和跑步的训练强度和疲劳度。
回到今天文章开头的数据图案例,通过本次骑行的各项数据,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哪些情况呢?这就涉及到更深层次的一些数据,当然,这些数据也全部都在TP中有展示,我们今天就先介绍两个大家可以比较方便自行计算的数据:
VI:Variability Index
VI=NP/AP,即标准化功率与平均功率的比值,这个数据代表了你在一次骑行中的输出稳定情况,VI数值越高则代表着骑行越不稳定,包括踩踏效率偏低、骑行姿态有待调整等等诸多因素。一般来说,VI≤1.05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数据。本文开头的案例中,VI=NP/AP=216W/199W=1.08,并不是一个很理想的数值。
EF:Efficiency Factor
EF=Output/Input,即整体输出与输入的比值,对应到骑行中来说是通过NP/HR(平均心率)来进行计算的,因为心率数据是可以作为我们身体供能(Input)的一个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数据。同样在跑步、游泳中也可以通过NGP/HR来进行计算,NGP即Normalized Graded Pace。
不同于前面的数据,EF的价值在于对比一段时间内两个类似训练计划的数据,如果一段时间的训练后,EF升高,则说明你的效率在这段时间的训练中有所提升。
我们通过骑行的数据来给大家举例说明一下:对于一个相同的训练计划,第一次与若干天后的第二次训练如果出现下面的数据情况,则表示你的效率提升了8%:
第一次:190W(NP)/125BPM(平均心率)=1.52EF;
第二次:200W(NP)/122BPM(平均心率)=1.64EF。
所以,EF的提升,意味着你可以在同样平均心率的情况下输出更大的NP,或者在输出同样NP的时候可以有更低的平均心率。
最后,附上一份TP提供的不同距离或者水平的铁三选手在比赛中的IF数据,供大家作为参考:
以上,祝大家都可以科学训练不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