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与立冬,皆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熟识的时节标记,更有着深远意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立冬自每年12月初期降临,而冬至则在年末的12月末临近,立冬象征着严冬来临之际的序幕拉开,冬至意味着进入传统岁令中的数九寒天。因此,究竟冬至还是立冬才代表着冬天的正式开始呢?
1. 立冬是冬季的起点
作为冬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冬当其时,太阳恰好位于黄经225度。然而,由于我国国土广袤,地表的经度差异悬殊,真正意义上的冬季节气并不能由仅仅一个“立冬”来确定,而是面向全国范围内,每当持续多日气温跌破零下十摄氏度以后,方标志着冬天的正式开始。然而,在传统的认知当中,“冬”即是终结之义,因此习俗中常言“立冬之后,日照时间逐渐缩短,正午时分的太阳高度不断降低”,同时将此视为冬季的开篇。我国亦以此立冬之日为一年四季的冬季伊始的象征。
2. 冬至乃一年之中最寒冷时段的起点,也即意味着数九天的开始。
所谓“数九”,其实是指古人用以计量长冬寒冷期次的古老方式,源于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自农历逢壬日起算,每次九天为一个区间。这种计算寒冷天数的方式在民间广泛流传且历史悠久,然而关于其源流及具体创制年代却缺乏确凿文献资料可资证实。尽管如此,据民间传说,经过漫长的数九寒天后(共计约九十日),当数值达到“九九加一九,耕地遍山坡”的地步,随着天气渐趋回暖,春暖花开便将来临。实际上,“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恰好涵盖了合计九十日的时间跨度。
那么,冬至和立冬究竟存在哪些显著的差异呢?
立冬与冬至在诸多方面各具特性:时间差异明显,含义有所区别,气候表现出独特特征,以及各自独特的民俗习惯。
首先,从时间角度讲,立冬作为二十四节气的一环,同样也是农历十二月的起始,日期落在公历的每年11月7日至8日之间,此时太阳恰好位于黄经225度;相比之下,冬至通常落脚于公历12月21日或22日附近。由于冬至位置并不固定于某一特定日期,其精确程度堪比农历清明被誉为“活节”。
其次,两节气在含义解释上亦呈现出微妙区别:立冬寓意冬天的启程,即呈现由温和转向冰冷的气象变化过程;而冬至则预示着冬天的怒放,天气愈发寒冷。
再者,纵观气候特点,立冬虽作为冬季的首个节气,并不代表着整个冬季自此进入严酷阶段。换言之,根据日历,从立冬开始,冬季也就步入了三个月份之久,其中以冬至这天的日照时间最为短暂,白昼甚至可能成为一年之中最短的时间段。